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今日恰逢端午佳节,邀您一起走进古人的诗词作品,感受多姿多彩的端午民俗活动。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等。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及诗人屈原。
南北朝时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提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正是通过宗懔对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的记载,端午竞渡的习俗进而流行全国。
到了唐代,端午时节划龙舟的习俗盛行。唐代诗人卢肇在《竞渡诗》中,描绘出一幅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的壮观竞渡场面。诗人张建封则用“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渲染赛龙舟欢快激昂、气势恢宏的氛围。
北宋词人黄裳对划船健儿竞相争渡,热烈夺标的场面震撼不已。于是写下豪迈激越的词作“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除了诗词,以画作形式描绘赛龙舟热闹场景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元代的《龙舟夺标》,采用游丝般细致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精密生动的人物和工整华丽的龙舟,展现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的生动场面。
插艾去邪
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早在晋代人们已经开始以艾驱邪。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在这一天,人们采摘艾草,编成人形,悬挂在自家门口,以禳毒气。
明清妇女会在端午时节头簮艾花,小孩子身贴艾虎,成为端阳一道风景。
烹鹜角黍
粽子古称“角黍”。早在魏晋时期,端午节吃粽子就已成习俗,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宋代出现了“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在友人宴会上作词《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营造节日喜悦的氛围。
在清乾隆年间,端午节要摆粽子供,设“粽席”,膳后配桑葚、樱桃及果茶等,借以表达祛疫消灾的美好希冀。《燕京岁时记》中也有类似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附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李,及五毒饼、玫瑰等物。”(光明网见习记者 张璐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