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探寻中华文明之光,看红山与良渚相映成辉
首页> 文化频道> 独家策划 > 正文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探寻中华文明之光,看红山与良渚相映成辉

来源:光明网2024-06-13 20:53

  近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沈阳举行,“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在沈阳博物馆同步启幕。本次展览以“孕育 蓄势待发”“绽放 星光灿烂”“传承 继往开来”三个篇章构建叙事脉络,通过266件(组)珍贵文物,引领观众回首古国时代,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万千气象。

  五千多年时光流逝,红山之巅,风声雄浑浩荡,女神庙内神像庄严而质朴;良渚沃野,草木葳蕤生长,祭祀台上神徽繁缛而辉煌……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甄选展览上的特色文物,通过有声海报、AI配音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带您目睹文明初萌,漫步文明源流,沐浴文明之光。

  ◆勾云形玉器

点击图片,听文物讲故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当年,碧水青山,白云随风勾勒,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工匠望向天空,便将我磨刻出它的形状。千百年岁月无声,我被吹散浮土,重见天日,留下那个时代美的痕迹。”

  ——来自勾云形玉器的自述

  文物简介:

  这件勾云形玉器出土于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号墓。整体呈黄绿色,器体扁平,上下、左近乎对称;中部有弯弧状镂空,凸显一勾角;左右两侧各有向外伸出的一对勾角,弯曲不明显;上下边缘处有圆弧状凸起;器体正面琢磨出与形制相应的浅凹槽云形纹路;背面平整,分布有四组竖向斜穿的隧孔。

 

  ◆玉斜口筒形器

点击图片,听文物讲故事

  “大家好,我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的玉斜口筒形器。你看我的外形,一端作斜口,口大而外敞;一端作平口,开口较小。上下口沿的沿面均被磨平,薄似刀刃。对了,我可是个稀罕物件,只在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中才有发现!”

  ——来自玉斜口筒形器的自述

  文物简介:

  这件玉斜口筒形器出土于辽宁朝阳牛河梁第二地点,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器物呈为筒状,中空,器表光滑无纹饰,通长18.6厘米,平口长径7.4厘米,斜口最宽10.7厘米。仅出土于红山文化的上层阶级或中心大墓。

 

  ◆红山文化玉人

点击图片,听文物讲故事

  “我双眼半闭、嘴巴微张、表情呈痴迷状态,加之四肢的动作,你或许可以看出,我正在祈祷。后世人们猜测,当年的工匠把我塑造成了一位巫师,通过我寄托着尊祖敬祖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着不忘本、不忘根,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

  ——来自红山文化玉人的自述

  文物简介:

  红山文化玉人,出土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该墓葬是目前所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石棺墓,墓主人为一位40至45岁左右的男性,随葬品共8件,包括玉人1件。玉人位于墓主人腰部,显示出其具有独特的专属功能。

  玉人为整身立姿,头部方圆,双臂屈肘,双手立于胸前;双腿并足而立,呈站立祈祷状;脐下部位凸鼓,应为巫师作法时的形象。颈的两侧及后面对钻有三通孔,可穿绳系挂。玉人为黄绿色透闪石籽料,玉质细密坚硬。

 

  ◆玉冠状器

点击图片,听文物讲故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良渚文化的玉冠状器。我身上刻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雕刻十分精美。我们多出土于墓主头部,因此有学者推测,我们是镶嵌在梳子上的梳背。”

  ——来自玉冠状器的自述

  文物简介:

  此件玉冠状器整器平微凹,凸面光素无纹。凹面阴线刻纹,上部刻神兽图纹,上端两角各刻一简化飞鸟纹图案,兽面下有一椭圆形镂孔。器的底边装饰一道卷云纹带。

 

  ◆红山文化龙凤玉佩

点击图片,听文物讲故事

  “在我国诸多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尤为突出的一种,被赋予喜庆祥瑞之意。我被认为是目前出土最早的龙、凤玉器,我的出土将史籍中记载的龙凤文化追溯到史前时期,为‘龙凤呈祥’找到了更为久远的根脉。你看我,龙凤首尾相依、依附交缠,你能看出来二者分别在哪里吗?”

  ——来自红山文化龙凤玉佩的自述

  文物简介:

  红山文化龙凤玉佩,出土于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3号墓,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该玉佩长10.3厘米、宽7.8厘米、厚0.9厘米,整体呈黄绿色,局部有少量黄褐色瑕斑;器体呈板状,近似长方形,正面以减地阳纹与较粗的阴线,雕出一龙一凤形象,均为头部,雕刻清晰,身体简化;龙吻部前凸、长舌圆睛,凤首高冠圆睛,喙部上扬;二者依附交缠,生动传神,设计极具巧思。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凤并列图案的玉器。

 

  ◆双人首三孔玉梳背

点击图片,听文物讲故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红山文化的双人首三孔玉梳背。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雕刻在两端的对称人首了,五官和额头凸出,蒜头鼻子最为显眼,嘴巴微微张开,表情生动,彰显着数千年前‘时尚之风’。”

  ——来自双人首三孔玉梳背的自述

  文物简介:

  双人首三孔玉梳背出土于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收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该文物长16.8厘米,宽3.1厘米,厚0.6厘米,整体呈白色,表面有黄褐色斑纹,似自然沁色。文物中间有三个圆孔相连,下端边缘钻有三个小孔。上下两排孔之间有一凸棱,棱上阴刻数道短斜线。两端为形象相同的人首。戴冠,冠上阴刻短斜线,额前凸,面部稍有内凹,眼睛略突,尖下颌上翘,十分生动。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李春鹏 统筹:唐颖 储佩君 制作:李飞 配音:曾震宇 文案:孔繁鑫 曾震宇 李飞 设计:杜丹

  联合出品:光明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

 

【往期回顾】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飘荡千年的“那片云”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这个稀罕的“玉笔筒”,来自五千多年前!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这件玉人,透露着中华先民的传统美德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这个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器,是做什么用的?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五千年前,“龙凤呈祥”就已存在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这个红山时代玉器,拥有“两副面孔”

[ 责编:刘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