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24日至30日,40名画家参加“中国画 画文物——守望相助 和美同心”内蒙古采风创作活动,用中国画的独特表达方式,描绘内蒙古文物古迹之美。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夏季绿草茵茵,风中摇曳盛开的金莲花点缀在元上都遗址,令天南地北的游客陶醉其间。
元上都遗址及其周围广阔的金莲川草原是正蓝旗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元上都遗址,曾经是马可·波罗笔下记录描述蔚为壮观的上都城:内有一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如今,这里已成为正蓝旗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高地”。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进昌说:“上都600多年前毁于战火。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加大对上都历史文化的纵深研究,从而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
沿着参观路线行走在元上都遗址的栈道上,仿佛与700多年前的古人擦肩而过。有专家说,放在更大的历史坐标中,这里是连接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连接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桥梁与纽带。
据了解,元上都遗址保护围栏围合保护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正蓝旗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确保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996年,元上都遗址大安阁西南角出土的汉白玉雕龙角柱,被视为元上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雕龙角柱的正面和西面分别雕有一条对称的五爪腾龙,龙身周围有牡丹、荷花、菊花、莲藕等花卉纹饰。专家认为,整幅浮雕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更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
面对这根龙柱,专家称,元上都作为举世闻名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大通道,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核心地带。
如今,明德门、御天门、穆清阁文物本体隔离钢化玻璃和木栅栏安装工程完工,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恒温恒湿设施投入使用,文物保护展示环境得到优化;遗址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完工投入使用,监测数据可同步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形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监测预警、数据对接等完整的数字化监测链条。
严格的制度筑牢了文物保护屏障。正蓝旗重新修编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对《元上都土遗址维护和保护管理制度》《元上都遗址文物本体日常保护管理办法》《元上都遗址文物本体植被清除方案》等制度和文件进行了精细化的修订完善,以绣花功夫推进元上都遗址保护。
据内蒙古金莲川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顺介绍,已完成元上都遗址内部道路改造3公里,增加各类游客休憩区域7处,新增、改造各类标识标牌260多块。
“00后”讲解员伊布勒能同时应用汉语、英语、德语、蒙古语4种语言讲解沟通。伊布勒说,小时候并不知道身边的土堆是这么的珍贵,如今,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1个小时、全程7.5公里的讲解中,伊布勒准确而精彩地讲解“东出西还”的两都巡幸制,阐释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和遗址的价值,一座古代都城在他的口中“活”了。
以元上都遗址为核心,正蓝旗的文化和旅游正在逐步走向深度融合,这也为正蓝旗的百姓带来了就业机会。
59岁的刘俊龙在保洁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说:“能在家门口找到营生,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陈星炎,通过考试成为景区的讲解员。他说:“工作期间,能向天南地北的八方游客介绍家乡的旖旎风光和历史文化,心中充满自豪感。下班后能陪在父母身边,更是有一种幸福感。”
(阿勒得尔图 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记者 王 慧/文 记者 连晓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