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讲述地球生命演化故事(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首页> 文化频道> 要闻 > 正文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讲述地球生命演化故事(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9-10 08:56

  在云南澄江,有一处独特的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这里保存的大量寒武纪生物化石,见证了5.18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因此澄江化石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坐落于澄江市环湖北路寒武纪大道,是中国唯一建在化石遗址上的自然博物馆。它的建筑设计非常独特,外观像一个巨大的摇篮,寓意生命的起源。该馆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除了展览空间外,还有游客中心、球幕影院、科研中心、研学中心等,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6万余件,其中澄江生物化石5万件,其他地质时期的化石及现生动物标本1万余件。

  延长抚仙湖虫化石。

  寒武纪“海底隧道”场景。

  追溯生物起源

  走进博物馆序厅,穹顶中央螺旋状的“生命演化树”艺术装置映入眼帘,每一个分支代表一种生物类型。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说,地球46亿年历史主要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大阶段,距今大约5.41亿年至4.85亿年的寒武纪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极其单调。自寒武纪开始,各种生物大量涌现,科学家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化石地迄今发现的寒武纪生物化石分属20多个门类、300余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可以说是“生命演化树”的根脉所在。

  “生命演化树”下方,矗立着一面高大的化石墙。“这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实地层,记录了寒武纪生物的生活场景。”讲解员曹如意介绍,“5亿多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远古生物们在这里自由游弋、繁衍生息。一场地质灾害突然来临,这些生物们被泥沙掩埋,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化石。”

  郭进介绍,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三部分,共展出展品4700余件,配合场景、模型、多媒体、互动设施等,系统讲述宏大的地球生命演化故事,展现关于生命起源、演化的研究和探索历程。

  在“化石圣地”展厅,复原了侯先光最初发现澄江化石的场景。198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来到澄江开展野外考察。7月1日,他冒雨登上帽天山。不知敲开多少块石头后,一枚栩栩如生的纳罗虫化石出现在眼前,侯先光兴奋不已,这种化石此前从未在该地层内发现过。随着研究工作持续深入,越来越多寒武纪生物化石被发现。1987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发布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填补了埃迪卡拉和布尔吉斯两大古生物群演化的空白,为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重要资料。多年来,关于澄江生物群的大量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等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

  进入一条用OLED柔性屏打造的“海底隧道”,寒武纪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生动呈现在眼前。高清数码技术再现了200多种寒武纪生物,比如栖息在海底的海绵、海葵,在水中游弋的昆明鱼、水母,威风凛凛的捕食者奇虾……

  在“人类远祖——天下第一鱼”单元,展示着博物馆“镇馆之宝”——凤娇昆明鱼化石。人类属于脊椎动物,澄江生物群中的昆明鱼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被视为脊椎动物共同的祖先。昆明鱼仅有约3厘米长,但已经演化出脊椎动物基本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如大脑、眼睛、心脏等,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称其“开启了迈向未来智慧人类漫长演化历程的第一步”。屏幕上的视频呈现了科学家复原的昆明鱼形象,其头部有一对眼睛和5对鳃囊,鳃区与肠道之间有二分型心脏。昆明鱼的化石标本特别稀少,博物馆收藏的这块昆明鱼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奇虾大抓肢化石。

  澄江生物群化石库。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供图

  展示珍稀化石

  澄江生物群种类丰富,几乎涵盖现生动物的所有门类,如多孔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

  多孔动物也称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水生多细胞动物,目前已知的海绵动物约有1万种。展厅里展示了澄江发现的海绵动物化石,与现生海绵活体养殖场景形成对照。据介绍,海绵固着在海底,以腐烂的有机质、菌、藻类和生物幼虫为食,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氨基酸,有净化海洋的作用,被称为海底“净水工厂”。

  腔肠动物在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原始的消化腔及原始神经系统等。中华先光海葵是最原始的腔肠动物之一,以澄江生物群发现者侯先光的名字命名。先光海葵呈圆柱形,由基盘、口盘、16—18条触手组成。与后代海葵用刺细胞捕食不同,它用细长的纤毛过滤食物。

  叶足动物是地球上最早用腿走路的动物。保存完整的中华微网虫首次发现于澄江生物群,其身体为长形,头短小,尾长,躯干有9对网形骨板和10对带爪叶足。早期科学家认为这些骨板具有感光作用,可能是它的眼睛,因此它有“九眼精灵”的美称。

  奇虾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巨无霸”,位于食物链最顶端。“为什么它叫奇虾呢?因为一开始科学家只发现了它的大抓肢,外形像分节的虾,没有头,很奇怪。”曹如意介绍,奇虾身形庞大,最长可达2米多,完整的化石非常罕见。展柜里这块奇虾化石除了大抓肢外,躯干也保存完整,从头到尾长度达70厘米。

  屏幕上的动画演示了奇虾游泳和捕食的场景。奇虾身体呈流线型,有多对鳍片,擅长游泳。头上长着一对带柄复眼,由上万个单眼组成,能360度旋转,具有很强的视觉功能。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头前的一对用于捕捉猎物的大抓肢,嘴上还长有环状排列的牙齿,可猎食较大的生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家族,目前已命名的现生节肢动物达112万余种,占现生动物总类的80%以上。抚仙湖虫是节肢动物的原始祖先,成虫体长超过10厘米,有31个体节,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科学家发现了抚仙湖虫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开创了古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古神经学。此外,还发现抚仙湖虫会带着幼虫一起生活,可能有了最早的家庭观念。澄江化石地的吉祥物“奇奇”和“元元”正是根据抚仙湖虫的形象设计的。

  云南虫化石标本常呈铅色,故学名为铅色云南虫。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云南虫有一条管状的脊索,可能是最早的脊索动物。美国《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论,“如果云南虫夭折,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永远得不到发展,地球将像遥远的月球一样永远寂寞冷清”。

  感悟多彩生命

  从寒武纪后的奥陶纪到白垩纪,地球上先后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进入新生代后,灵长类哺乳动物开始出现,逐渐进化出人类。馆内展示了各个地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演化历程。

  距今约2.01亿年—1.45亿年的侏罗纪被称为“恐龙时代”,这一时期恐龙的种类和数量空前增长,裸子植物极其繁盛。1938年,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云南禄丰发掘出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许氏禄丰龙。展厅里可以看到禄丰龙化石,还有它的近亲——云南龙。这具云南龙化石2018年发掘于澄江市天头山,保存完整度达60%。它的头骨颀长,体型较小,通过牙齿可以判断它属于植食性恐龙。

  最早演化出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白垩纪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沧龙,4000万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龙王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巨犀,新近纪“和政哺乳动物群”的代表——萨摩麟、三趾马、祖鹿……

  除了种类多样的远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还展示了云南代表性的现生动物标本。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滇西北地区,被称为长得最像人的动物。绿孔雀是云南人民喜爱的吉祥鸟,传说中“金马碧鸡”的“碧鸡”原型就是绿孔雀。

  “生物多样性”展厅汇聚了贝林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捐赠的200余件非洲和北美洲动物标本。博物馆将这些标本分置于稀树草原、热带雨林、苔原、荒原、温带寒带森林、湿地、山地等生态场景之中,生动呈现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之美。

  参观完博物馆,仿佛读完了一部壮丽的生命史诗。经历无比漫长、艰辛的演化发展,才形成如今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让人忍不住赞叹自然的神奇、生命的宝贵。

  作者:刘 婷,为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空降兵军

  • 【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进北工大,探秘大国重器背后的“机械力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圣地蓝”成延安靓丽新名片!近年来,延安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环境治理,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323天,让蓝天白云常驻延安上空。
2024-10-24 10:07
如今,延安子午岭林区有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种群栖息地向北扩散近五十公里!
2024-10-24 10:05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7: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