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甲骨文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2024中秋之际,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光明网联合河南省委网信办、安阳市委网信办、殷墟博物馆共同开展2024网络中国节“遇见甲骨寻见‘月’”中秋主题活动。期间,记者采访了文化博主李右溪,请她分享古老甲骨中的文化魅力,以及关于青年如何讲好传统节日故事的思考。以下为采访部分:
李右溪(受访者供图)
记者:提到中秋,人们会想到花好月圆、阖家团圆、人月两圆等美好的词语,都有祈福之意。结合您的专业(甲骨文方向),您会想到哪些甲骨文字?它们的本意与寓意是什么?表达着怎样的情感?
甲骨文里的“月”字
李右溪:中秋佳节,怎能无“月”?“月”的字形宛如一轮弯弯的弦月,挂在空中。它是个典型的象形字,让不识字的小朋友来认,大概也能猜出这是月亮。在甲骨文里,“月”已经成为了时间单位,用来表示月份,一年12个月,如果有闰月,就是13个月。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对月亮的观测,从几千年前就已开始,在这样的观测中他们找到规律,用以指导农时。“月”字里蕴含着古人对天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阴晴圆缺的背后,也藏着先人努力生存、生生不息的密码。
通过“明”字,我们发现甲骨文中有“日”与“月”两个字
当然,有人会好奇,“月”为什么不是圆的?据推测,因为甲骨文中“日”是圆形的,先人可能为了将这两个字做区分,便用月牙形代表了“月”。
甲骨文里的“望”字
另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字,是甲骨文里的“望”,观其字形,像一个人站在土堆高处仰头远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让“望”字平添了几分思念与期待。
甲骨文里“望”字的另一种写法
后来,“望”字一侧加上了“月”,更有趣了!一个字,便是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什么时候最适合望月?什么时候思念最盛?大概就是月亮最圆的那天,月光最盛的那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望”在古代指的是每月的十五。中秋“望日”(注:望日,指月圆那天),月亮都圆满了,人也该团圆了吧?“望”字蕴含着我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身边亲友的祝福。
记者:“中”和“秋”的甲骨文写法,类似一面旗和一只小虫,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含义?
甲骨文里的“中”和“秋”
李右溪:甲骨文里的“中”字,像一面旌旗插在正中央,随风飘动。它的含义非常丰富。首先,指的是中心,胜利的中心,一面代表着胜利的旌旗在迎风飘扬,蕴含着古代帝王问鼎中原、四面来朝的雄伟理想。引申开来,就是正中,不偏不倚,意味着庄严、正确,一群又一群的人曾为了这个“中”前赴后继。后来,更是发展出“中庸”的理念,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那是先人为我们总结出的宝贵人生经验。意义如此丰富,难怪我们中国人对“中”,总有种奇妙的情结。甲骨文里的“秋”字,像是蟋蟀、蝗虫之类的昆虫。因为经常活跃于秋季,古人就以它的形象来表示秋,颇为有趣。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记者:奥运期间,您曾和其他文化博主合作推出短视频《起猛了,看见甲骨文破世界记录了》,获无数好评,有网友说:“一下子就记住好几个甲骨文”。那次的创意是怎样来的?在您看来,该怎样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才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科普短视频《起猛了,看见甲骨文破世界纪录了》截图
李右溪:奥运会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体育盛事,看着那些运动项目,我常常想到甲骨文,因为甲骨文中有很多非常形象、颇具动感的文字,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蓄势待发的运动员。如果能举办一场“甲骨文奥运会”,既有趣又能结合热点,还能让大家认识更多甲骨文字,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转而又想到,文字如果能动起来就更形象了。于是,我就去找了“@博物汉字”团队,他们也爽快地答应了合作。
怎样讲好甲骨文的科普故事,才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我认为,讲述者得了解、喜欢且敬畏它。至少对讲述者自己来说,做科普一定是件有意义并能感到快乐、愿意坚持的事。
当然,科普还需要一些专业技巧。首先,策划思路不能“自娱自乐”,得说大家能听懂的话,要和网友拉近距离。其次,制作过程中,尽量找到一些和大家的生活或情绪有联系的点。比如,和最近的新闻热点做结合,和时代记忆有关联。如果这些都难以做到,那至少得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让大家看过后有收获。
视频博主要一直对自己的视频有要求,慢慢地,就会孕育出有意义、有意思的创意了。
(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