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中国行丨妙手千年!时光匠人背后的故事
首页> 文化频道> 要闻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妙手千年!时光匠人背后的故事

来源:海报新闻2024-11-21 21:16

  海报新闻记者 高雪婷 蔡溦 辛然 报道

  2023年10月,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陈培军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拥有57处世界遗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大量待修复文物深藏库房,急需高素质的文物修复师;而2022年全国文博系统18万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具备精湛修复技艺和理论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加少见。现实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好的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

  中青年修复师挑起文物保护修复重担

  可移动文物按照材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机质文物,如纸质、纺织品、漆木器等;另一类是无机质文物,比如石质、金属、陶瓷、壁画等。

  杨海涛在修复彩绘泥塑罗汉像

  90后小伙杨海涛是一位给无机质文物“治病”的修复师,他从小就喜欢历史文化。让杨海涛最难忘的文物是一组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彩绘泥塑罗汉像。据杨海涛描述,殿内四十尊罗汉像均为坐姿,形象栩栩如生,做工细致到连眉毛、血管都分明可见,“就像四十个身材魁梧的僧人坐在我面前”。震撼之后,面临的就是文物修复考验。“这些彩绘泥塑的本体是泥胎的,而我们用的部分修复材料是水溶性的,稍有不慎就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因此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推进。”两年时间里,杨海涛随修复团队驻扎在当地,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冬天殿内温度在1℃左右,手冻得几乎伸不出来。夏天温度能达到38℃,一天要换两三套衣服。”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修复工作顺利完成,且该项目被评选为“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第一尊罗汉像修复前后对比图

  “您一天能修多少页古籍?”

  “这个要看文物的具体情况,遇到破损程度严重的书籍,一天可能只能修一页,而且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间断。”

  张亚萌是一位古籍修复师,从业已有九年。分析检测、制定方案、拆书页、配纸、修补书叶、喷水压平、齐栏、捶平、打眼、订书、贴书签、做函套……古籍文物修复通常涉及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因此张亚萌经常一坐就是一天。“最难的一步是齐栏,需要一张一张地手工对齐一本书,没有任何技巧或机器辅助。”常年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张亚萌落下了一些职业病,胳膊还曾因修复文物受过伤。“时间不等人,现在只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张亚萌笑着说。

  张亚萌修复的古籍前后对比图

  任燕和张亚萌一样,从事纸质文物修复相关工作,她主要修复书画文物。“分析检测原材料、确认病害、除尘、清洗去污、PH值检测、揭画心、隐补、贴折条、全色、镶活、覆褙、砑活、装杆……”看起来像是i人的任燕,在谈到书画的修复时,瞬间变成了e人。任燕回忆,她修过的文物当中难度最高的是一件长14米、宽3米的巨幅书画,这幅画是吴冠中生平最大的一幅作品《树》,因尺幅大使得修复的每一步都变得非常困难。为此,修复团队量身定制了14米长的修复案台,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滑轨,方便修复人员能触及画的中间部分。任燕特别谈到,在修复高难度文物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这幅巨幅书画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这让她再次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任燕在修复巨幅书画

  修复人员在滑轨上进行画心覆褙

  采访中,任燕还特别提到了她手中的棕刷,“棕刷是用棕丝编扎而成的修复工具,修复书画时主要用于托合纸张、托绫、绢、刷浆及转边,书画装裱时用于黏合托纸、排刷、覆褙等。”这一看似简单的修复工具,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技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棕刷

  老修复师回忆往昔:三年只练三个基本功

  山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光同是一位有着44年从业经验的老修复师,主要从事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至今已修复过六七千件文物。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学习文物修复的经历,称练好基本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24岁就在省博学习修复,从学徒工做起,三年只练三个基本功,裁纸、托纸、排纸,没有接触过任何文物作品。”在他看来,练好基本功是做好一切文物修复工作的根基,不可急于求成。

  张光同在修复文物

  张光同感慨,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文博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他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在山东艺术学院、河北东方学院等高校教授文物修复方面的课程,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人。“过去我们是从学徒工做起,现在大学里也有了文物修复专业,培养方式发生了转变。”

  张光同在给学生们上课

  山东“定制”文物全科人才,助力基层文保事业发展

  山东是文物大省,文物保护任务繁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和考古队伍建设,填补基层文物保护人才缺口,2024年4月,山东省推出文物全科人才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重点向省内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这批学生每年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通过高考招生录取,本科4年学习考古学专业理论知识,成长为具备实操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能够胜任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们可走出校园,深入田野参与考古工作。并且我们的考古工地是对社会开放的,很多附近的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乡村干部等来参观我们的工地,每年大概接待上万人次的访客。”

  学生们在进行田野实习

  唐仲明对考古学专业的发展变化感触颇深。“过去考古学专业是一个相对小众、冷门的专业,全国从业人员仅几十万人。很多同学是调剂过来的,现在考古学专业基本第一志愿就会招满,有一些同学还主动地从别的专业转过来。”

  陈尚霄入学时在山东大学留影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2024级新生陈尚霄是第一批通过文物全科人才计划进入山大的学生,她表示自己本身就对考古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山大师资力量雄厚,且“毕业即入编”,这三点因素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陈尚霄曾借助假期时间参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是相比于一些大博物馆,县城里的博物馆知名度低、人流量少,为此,她对自己的大学四年增加了一项规划:“我加入了新媒体中心,想在大学期间多学习新媒体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借助新媒体提高县级博物馆的知名度,让更多文物走进大众视野。”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经过文物修复师的修复,他们才能重获新生,中华文明才能代代相传。如今,文物修复师和文物全科人才正为这个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助力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合作单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举行

  • 丹江口水库“守护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