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彦霞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体华人都成为这项人类非遗的传承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到我国春节习俗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对非遗技艺、传统手工艺品、节庆庙会、民俗展演展览等的认知越来越深刻,从而使团圆、欢快、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及所传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传播越来越远,影响越来越大,“非遗好物新国潮”引领消费时尚,“中国年”变成了“世界年”。在这样的节庆氛围中,从考古文献资料角度探讨一下乙巳蛇年春节,就成了一个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话题。
很多人都知道,有关春节过年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版本的传说,却可能不知道为何蛇年被赋予“巳巳不已 生生不息”的主题。首先要说上古时期创造的天干地支纪元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为十二地支,天干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此即“六十年一甲子”的由来;再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排列开来,去年2024年为甲辰龙年,今年2025年为乙巳蛇年,依此类推。而在一天之中,各个时辰也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巳时指上午9点至11点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阳气上升,万物向暖,生机无限。其次,“巳”字甲骨文造字法属于象形字,本义是未成形的胎儿,即胚胎之形,在古文献里有胎儿、后嗣等意思,代表着生长、繁衍的美好寓意,引申为“一元复始”。第三,蛇在民间又被称为“小龙”,是吉祥、灵动的代称。第四,蛇会脱皮,有蜕变与创新的良好祝愿之意,被赋予新生、回归、周而复始等美好涵义,蕴含着无限可能。再加上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国内外掀起传统文化热潮,蛇年被赋予的深意就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了。
1965年,考古学家在新疆阿斯塔纳古墓76号墓中发现了神秘的图案《伏羲女娲图》。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而女娲是宇宙的造物主,伏羲女娲图人首蛇尾,相互缠绕的蛇尾呈螺旋结构,其数量与大小竟然和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不谋而合,图中上有太阳,下有月亮,一年的月份,一天的时辰,及物候与天象、规则与法度等,在图中都有明确的反映。在当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际,阴阳交合,繁衍不息,成为中华文化起源与人类生命起源的重要物证之一,在2025年春节期间,《伏羲女娲图》获得广泛曝光,专家纷纷予以解读,在为今年的节庆文化增添了“考古味儿”的同时,也突显出蛇在中华文化起源及生命起源传说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图1
古人靠天吃饭,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就通过祭祀仪式表达美好愿望与感恩之情。甲骨文“年”字写作(图1),造字法属于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部像一束下垂的谷穗,下部是一个弯腰、手臂向下伸展的人,构成了“人背禾”或“人收禾”的画面,五谷成熟,满载而归,一年到头,当然是要举行仪式庆祝一番。早在《礼记》一书中,不但有关于春节过年礼仪和习俗的记载,而且有“一国之人皆若狂”的描述;《论语》中通过孔子与子贡对话,讨论了“一国之人皆若狂”的盛况。至今,土家族还保留着“茅谷斯舞”,每年的“调年会”上都会用上百斤糯米酿酒敬神,舞者身披500根稻草,化身为“禾下人”,这种传承了3000多年的丰收祭典仪式,证明了过年祭祀的内容与形式,既是致敬古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又是今人遵循天道、尊重传统的体现。
关于春节起源的历史记载,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证。据有关史料,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称为“元日”“新年”。在先秦时期,春节被称为 “上日”“元日”“改岁”“献岁” 等。到了两汉时期,春节又被叫做 “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又有了“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称呼。唐宋元明时期,春节则被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宋代诗词作家王安石的作品《元日》就是描写春节景象的著名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了清代,则称春节为“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纪年,1月1日被称为公历岁首,从1914 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定作 “春节”,为农历岁首,自此,农历春节与公历元旦区分开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阳历(公历)年首为元旦、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文字的出现常常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一度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考古学者们在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发现了大量关于祭祀的内容:比如祭祀日期、祭品排列、祭祀仪式、具体流程等,都有详细记录。甲骨文中多次出现 “鬯” 字,是一种用黍酿制的酒,常被用于祭祀,反映出当时祭祀仪式的庄严和讲究。这些祭祀活动被认为是春节雏形的重要体现。除了甲骨文,一些考古实物也能表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的延续,在殷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大多被用于祭祀活动,造型、纹样、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还有祭祀坑、祭坛等遗迹,也能直观地展示当时祭祀活动的规模和形式。上述实物资料与甲骨文相互印证,表明了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的轮廓,为春节起源于这一时期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依据。随着近年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公开,春节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处,也不断有新的说法,还有国内专家提出修改“文明的评判标准与定义”。
据西晋《风土记》记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些风俗习惯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中亲情、友爱、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民参与春节非遗传承的有力佐证。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交通条件、通讯设备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管在哪里工作生活,每到春节就会跨越陆海空阻隔,克服种种困难回到故乡、置身生命的原点与家人团聚,成为全民集体意识,并形成了我国节庆文化的靓丽风景线。
图2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在甲骨文中,“家”字写作(图2),造字法也是会意字,宝盖底下一窝猪,宝盖代表房子,家庭成员用猪而不用其它动物,是因为其它动物都有一定的任务,比如狗要看家护院,鸡要打鸣或下蛋,只有猪一生只需要吃饱喝足,相亲相爱。古人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家是生活、亲情、爱情的场所,不是谈工作、讲道理的地方,要想家庭和谐幸福,就要把工作与生活区分开,尤其不要把工作的坏情绪带到家里。
图3
今年央视春晚推出一首名为《妥妥的》歌曲,“天是妥妥的蓝,地是妥妥的宽,人是妥妥的美,花儿是妥妥的艳。在这妥妥的天地间,我们跳得妥妥地欢……”欢快的节奏吸引全场互动。甲骨文“妥”字写作(图3),从造字法看也是会意字,上下结构,上为手,下为女,女性执事,就“妥妥的”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让老百姓感觉“妥妥的”,是“幸福生活”的基础。面对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社会现状,如何让“宝盖头底下一窝猪”越来越幸福,古人早在甲骨文中就给了我们答案。希望舆论积极引导,家庭合理分工,全家齐心协力,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创造出越来越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遗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