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短视频为媒,中外青年共绘“巳巳如意中国年”
——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在京举办
光明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邱晓琴)中国的春节,世界的年味。2月14日下午,“巳巳如意中国年”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在北京举办。活动现场向30件优秀作品创作者、12家优秀组织单位和10家正能量传播机构颁发证书。获奖代表现场分享交流创作体会和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感悟。
图为活动现场民乐表演。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2025年乙巳蛇年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热闹喜庆的“非遗版”春节,经由中外网友们的创意表达,演绎出精彩的年味。本次征集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光明网联合主办。自1月22日启动以来,活动共征集到短视频作品3.6万余件,亿万网民通过短视频定格下春节的精彩瞬间,也留住了专属于每个人的新春记忆。经过由相关单位代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初选、复选,最终选出30件优秀作品。
图为优秀作品奖获奖者、短视频博主李媛媛(ID:故宫大圆圆)做分享交流。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从“家乡烟火正浓”到“全球年味收藏家”,从“万物皆可迎新”到“AI陪你过大年”,海内外青年创作者纷纷参与其中,通过一个个视频,为大家带来一场欢乐吉祥的新春文化盛宴。截至2月12日元宵节,“巳巳如意中国年”话题的总阅读量超过10.6亿次。
图为优秀作品奖获奖者、短视频博主李涛(ID:豹先生)做分享交流。光明网记者崔益明/摄
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各地的文化庙会。今年春节,优秀作品创作者@故宫大圆圆就去逛了逛北京厂甸庙会。在分享交流环节,她表示,新时代的春节,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线下,作为一名导游,她希望通过线下讲解与线上拍摄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图为优秀作品奖获奖者、短视频博主(ID:央小央)通过视频送来祝福。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技术需要文化的滋养,文化也因技术焕发新机。”这是高校学生获奖代表、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徐慧冉在利用AI技术创作《小邮的春趣》短视频时获得的感触。在她看来,作为“00后”,用AI“表白”春节习俗,不仅是在复现传统,更是在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再创作。
图为优秀作品奖获奖者、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徐慧冉做分享交流。光明网记者崔益明/摄
非遗春节融合了诸多“非遗”元素,传承千年的“打铁花”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节,以非遗技艺“打铁花”为线索,以“传承生生不息”为主题,由12位网络名人倾情演绎的春节主题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上线,双语版同步在海外短剧平台DramaBox播出。
图为优秀作品奖获奖者、梅丽莎(ID:梅丽莎99小公主)做分享交流。光明网记者崔益明/摄
在分享交流中,主创团队表示,本剧回答了网友们“关于年味是什么”的探讨,在幽默的外表下,藏着爷孙的亲情、手艺的传承。“这是我第一次打铁花,师父说要用巧劲儿才能打高打远。当看到自己打的铁花,看着漫天星落,我瞬间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小夕的扮演者@嘉了个玲说道。
图为优秀作品奖获奖者、吉喆(ID:环球大玩家)做分享交流。光明网记者崔益明/摄
非遗互动环节,在金漆镶嵌髹(xiū)饰技艺传承人柏群的讲解和指导下,俄罗斯青年、外籍获奖博主梅丽莎还现场体验漂漆工艺,DIY了一把古色古香的炫彩漆扇。“手艺人的匠心坚守,让非遗技艺接续传承。中外青年的创新传播,让世界云端共享非遗中国年。”梅丽莎谈道,未来,她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网友感知中国非遗的魅力,感受中国非遗传承人的守正创新。
图为嘉宾现场体验漆扇制作。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分享交流会现场还设置了毛猴、老北京风车等非遗展区,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一幅“巳巳如意”开运花鸟字更是备受青年创作者们青睐。他们透过喜鹊、柿子、牡丹等吉祥元素,认真体会着作者表达的美好祝愿,并将这份祝福通过短视频分享给海内外的网友们。
图为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主创团队交流分享创作体验。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2月17日晚19:30,分享交流会将全程在光明网、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播出,“@京彩无限”等官方账号联合推送。(视频制作:刘昊 赵鹏超 陈疆伟)
图为歌曲表演《相约吟清风》。光明网记者赵金悦/摄
“巳巳如意中国年”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整理:王蕾 设计: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