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春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3月20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这天之后,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气温逐渐回升,春江水暖,岸柳青青,莺飞草长,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景图徐徐展开。先民曾在扶耒耕种时窥见天道,文人则借“桃红李白迎春黄”表达浪漫情愫,让我们随着历代诗人的笔触,走进一个万物生长的诗意世界。
春分到,百花俏。古人以五天一候的花信风串联春时,《荆楚岁时说》记载:“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三候恰是海棠含羞、梨花铺雪、木兰芬芳的时节。宋代诗人欧阳修在《踏莎行·雨霁风光》中写道:“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春分时节的明媚风光跃然纸上。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唐代诗人元稹在《咏二十四气诗·春分二月中》勾勒出春分时节春雨之后山色青翠、碧空如洗的典型光景,这时林间的花与日光连成一片,格外明艳,展现了春日的盎然生机。宋代晏殊笔下的“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描摹的正是梅花开放传递春天到来的信号,看似柔弱的春草、垂柳的丝绦却暗含破土的生命张力。
春色正中分,人间恰良辰。春分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放风筝、踏青、春祭、吃春菜、立蛋等习俗,历代诗人记录下节令生活之美。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春分》中描写了立蛋的习俗,“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中国自古就有春分立蛋的传统,有人说这天如果能把鸡蛋竖起来,意味着接下来的日子都会有好运相随。高鼎的《村居》在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日中捕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童趣,借放风筝的习俗,描摹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哲学”,早期的农事往往通过观察物候以获得相应的消息,由此指导各类种植、畜牧活动。春分之后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民间流传有“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等谚语。唐代王维的“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绘就春分农事的全景图,清脆的鸠鸣催促着农人修整桑枝、查看泉水的通路,拉开农事的序幕。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清代诗人宋琬针对春分的描写,描绘出农家的忙碌与希望,透着乡土气息和人情意味。唐代诗人杜牧的《村行》中则描绘了柔桑、村坞、垂柳、蓑衣、牧童、耕牛、篱笆等田园风光,将农家“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的古朴与热忱娓娓道来。
千年节气流转至今,春分的诗意仍在春风中荡漾。在这充满希望的春日,让我们以春分为新的起点,像绽放的百花、破土的新芽一样,拔节而生,追逐梦想,不负春光,不负生命。
光明网 任子薇(实习) 王蕾
综合整理:光明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