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安琪
最近一部英剧《混沌少年时》悄然上线并完结,短短4集便在豆瓣收获了8.7的高分好评。该剧以英国13岁少年杰米杀害女同学凯蒂后的调查过程为主线,深入探讨校园霸凌、代际隔阂与数字时代的精神困境。剧中通过“一镜到底”的纪实美学、非暴力霸凌的隐喻,以及心理评估的博弈,层层剥开犯罪表象下的社会症结。
那么,13岁少年杰米的犯罪动机到底是什么?校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全知视角的一镜到底
《混沌少年时》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每集60分钟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赋予了剧集一种独特的戏剧质感。第一集开头,警察逮捕13岁的嫌疑人杰米时,混乱的镜头和调度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逮捕的紧急性和杰米一家的慌乱。剧中甚至连采样杰米指纹的细节都以“一镜到底”呈现。从叙事角度来看,这种过分纪实的手法虽有拖沓之嫌,但却让观众能够从客观视角紧随警察的调查步伐,与警察同步了解信息,共同探寻杰米的犯罪动机。
第一集整体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司法程序的冰冷理性与家庭情感的无力感形成鲜明对比。例如,督察对杰米的训话并非采用常见的温和语气与特写镜头,而是将摄影机置于“第三方”视角,警察机械地询问杰米的前一天晚上的行踪及衣物去向等。当监控录像播放时,没有刻意的特写来强调,观众却在模糊的画面中目睹了小男孩犯罪的一幕,被迫直面真相的残酷,内心充满震惊与怅然。而父亲和母亲的痛苦、律师犹豫中的无奈,也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究欲望。到底为什么?
“非暴力”霸凌
剧集对校园霸凌的刻画跳脱了传统肢体暴力的框架,聚焦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摧残。第二集中,督察通过儿子亚当的解读,发现一张看似普通的ins图片暗含侮辱性符号(如“腰豆”表情代表嘲讽),揭示了网络语言的隐蔽攻击性。凯蒂因裸照泄露沦为笑柄后,转而通过语言孤立杰米,而杰米则因被贴上“incel”(非自愿独身者)标签而陷入自我认同危机。
这种“双向霸凌”的设定极具现实意义。剧中青少年沉迷社交媒体,教师在课堂播放视频敷衍教学,同学对暴力事件围观拍摄——在婕德殴打莱恩时,除了老师,其他人都在围观和拍摄,甚至有人嘲讽莱恩“一个女生都打不过算什么男人”。这些细节直指教育体系与成人世界的失职。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媒体行为模型中提到,公众人物对公众行为有着重大影响。这映照着剧中安德鲁·泰特(男拳网红)的极端厌女言论对青少年的侵蚀,也是社会代际认知断裂的缩影。
第二集中亚当和自己的督察父亲对话,映照着最后一集杰米父母的疑问,他们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吗?督察只顾着走访学生和老师,希望从他们口中寻得蛛丝马迹,总有人能知道杰米和凯蒂的矛盾,但实际上收获甚少,老师们不清楚,学生们一言不发。亚当看见自己的父亲像无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将父亲带到一边跟他分析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督察听着亚当解读每一个表情符号和文字暗语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我应该庆幸我只给你妈妈发过爱心表情对吧?”如同亚当所言,爱心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什么时候发爱心,爱心需要变成什么颜色都有它的说法。督察听了解释后沉默了许久。
暗藏玄机的心理评估
第三集堪称全剧的高潮。由于警察始终未能找到犯罪动机,于是请来心理评估专家试图“套话”。心理医生与杰米的对话初看似乎无甚意义,杰米甚至会心生疑惑:“你问我这个做什么?你是想套出我们家有家庭暴力潜在因素吗?犯罪过程你不是都知道了吗?”然而,转折点在于心理医生提及杰米使用社交媒体ins上传照片的话题。
心理医生询问杰米平时是否使用ins,发布何种照片及原因,进而引出ins上一些标点和图案的解释,如“杰米你可以解释这个‘腰豆’是什么意思吗?”最终将话题引向凯蒂对杰米的看法,实则背后探究的是杰米对凯蒂的看法,从而理解其犯罪动机。
杰米的犯罪动机本质上源于女性对其脆弱自尊的摧毁。在凯蒂遭遇“裸照风波”后,杰米本以为带着善意去表达欢喜之情会得到接受,却换来了凯蒂的言语霸凌。加之他在社交媒体中接触到的厌女理论(如“80%女性只关注20%男性”),进一步加剧了他心态的扭曲。
在第三集的最后,心理医生接连抛出“杰米,你知道死亡是什么吗?你知道如果你被判刑会怎么样吗?”等一系列与之前对话风格截然不同的问题,意味着询问已结束,心理医生已确定犯罪动机。
“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后一集聚焦在杰米的家人。杰米的家人事先并不知道儿子杀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中遭受了什么,在第一集警察破门而入的时候,父母和姐姐处于震惊当中,且当父亲问杰米:“你诚实地告诉我,你有没有杀人”时,杰米无辜地摇着头否认自己的杀人事实。但最后换来的结果是即将接受法律的审判。于是受害家属发泄不了的情绪、吃瓜群众看热闹的心理、不明真相只顾着玩闹的孩子们都附着于杰米的家人身边。
当天是父亲的生日,他却在自己的货车上面看到了辱骂的字眼,且无法通过泡沫和洗洁精洗掉。一家人选择逃走吗?但是女儿在上预科,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怎么办,没有钱养家糊口。于是父亲决定拉上妻子和女儿,去商场买油漆涂掉字迹。父亲觉得,只要将字迹擦去就没事了。
在车上一家人努力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父母给女儿讲述恋爱罗曼史,告诉女儿当年最流行的歌曲,计划买完东西去看电影。用言语幻化的一切在商场破碎,有人认出了杰米的父亲,询问他需不需要帮助,表达自己认同杰米的做法。紧接着父亲的货车旁边遭到初高中男生的嘲笑,父亲只得愤怒地将油漆洒在车上掩盖字迹。一家人看似和平的氛围被打破,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父母回家反思,为什么杰米会变成这样?他们不懂儿子,父亲说“鬼知道他躲在房间里干什么”。父母尝试去了解儿子,想知道杰米每天在看什么在玩什么,但最终结果都是失败,于是选择放弃。到故事的结尾,除了心理医生和警察知道杰米的犯罪动机,亲人和邻居可能都是陌生的。旁观者只知道小孩子杀了人,他们家教育一定有问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父母相信杰米一定有苦衷,但苦衷是什么呢?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解决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善后跟预防。”《混沌少年时》从青少年犯罪开始,挖掘当今社会中埋藏的炸弹引线,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就成为某个炸弹引爆的契机。正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王赦律师所言:“罪犯应该得到最公正的惩罚,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及时预防才能避免之后出现更多罪犯。”
当然,这部剧并非完美无缺。例如“一镜到底”拍摄手法贯穿全剧4集,容易让观众觉得是在过度炫耀技术,对推动叙事的作用不大,从而产生审美疲劳。如同让-吕克·戈达尔所批判的“形式主义陷阱”——当技术凌驾于叙事时,观众对内容的共情会被割裂。对于犯罪少年杰米及其家庭的剖析,剧中也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使得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和共鸣受到一定限制。此外,第二集中女警察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只顾着关心杰米,那么被害人凯蒂怎么办?”也值得深思。剧中对凯蒂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受害者权益和情感的全面呈现。如果该剧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质量和影响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观剧体验,也能更全面地探讨青少年犯罪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