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寒食与清明接踵而至。4月3日,在以“忆满京城 情思华夏”为主题的东城区清明文化活动上,作家、文化学者崔岱远妙趣横生地讲解了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的历史渊源、习俗融合。
活动现场,崔岱远(中)从清明饮食中溯源节日文化脉络。(张倩/摄)
崔岱远讲述了春秋时期公子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并告诉大家自此诞生的寒食节为冬至后第105天,因此又称为“百五节”。因为寒食节要求熄火冷食,所以人们会提前蒸好馒头在这一天来食用,这些馒头被称作“子推馍”。又因为恰逢燕子回归的季节,很多人会把馒头做成燕子的样子,称作“子推燕”。
活动现场摆放的子推馍(张倩/摄)
清明一般在寒食节后一天或两天。清明这天人们会再次生火,也称为“清明换火”。“熄火是为了生火,祭亡是为了又生。”崔岱远表示,祭奠祖先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活得更好。我们只是先人和后人之间的一个环节。我们有推动传统文化的义务,这才是清明节真正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到底能不能说快乐?崔岱远认为是可以的。因为清明节不仅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还有踏青、放风筝、蹴鞠、荡秋千等习俗。清明时节,人们会走出家门,投身到大自然之中去,沐浴和煦春光。“清明节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崔岱远说。
(光明网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