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惠惠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柳编的起源(光明网董大正 摄)
“古人为什么会在送别时折柳?”“老师,是因为‘柳’谐音‘留’吗?”4月6日下午,北京市柳荫公园的科普教室内,一堂柳编科普课正热闹进行。讲台前,非遗讲师惠惠先从柳文化与柳编的起源讲起,再到选材、软化、编织技法,细致拆解操作的每一步。台下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惠惠老师正指导一位带女儿的家长柳编的技巧(光明网董大正 摄)
记者了解到,此次科普课堂是今年柳荫公园柳文化节中的一个环节,通过预约报名的方式,公园邀请了15位8~16岁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教室,一起做手工、享文化。
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柳编技巧(光明网董大正 摄)
一位家长在和孩子尝试编柳篮(光明网董大正 摄)
惠惠老师展示柳篮底座的编织细节(光明网董大正 摄)
小朋友正在向老师请教(光明网董大正 摄)
小朋友在尝试编柳篮的底座(光明网董大正 摄)
他开心地向记者展示编到一半的底座(光明网董大正 摄)
一位年纪较小的小朋友正在细心地编柳环(光明网董大正 摄)
清明假期最后一天,家长带孩子度过了一个充实的下午(光明网董大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