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谷雨时节,在福建武夷山,茶农们已进入繁忙的茶叶采摘、制作时期。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光明网记者 李方舟/摄)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的一张亮丽名片,其因独具“岩韵”而闻名遐迩。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组成部分,于202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光明网记者 李方舟/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德华之子陈起告诉记者,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是以复杂工序和炭焙工艺为核心,将自然风土与人工技艺深度融合,塑造出不可复制的“岩骨花香”品质。
首先看工序。据陈起介绍,武夷岩茶制作主要由采摘→倒青(萎凋)→做青(晾青⇌摇青)→初炒→初揉→复炒→复揉→初焙→扬簸→ 凉索→拣剔→复焙→吃火→团包→补火→装箱等 16 道工序构成。其中,做青环节尤为关键。制茶师需根据茶叶品种、天气、鲜叶状态灵活调整摇青力度与发酵程度,使茶叶边缘摩擦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特征,同时激发花果香与岩韵的基底。这一过程高度依赖经验判断,体现了传统技艺的智慧与灵活性。
除了多工序精工细作外,武夷岩茶独具炭焙工艺,这也正是武夷岩茶区别于其他乌龙茶的核心。陈起表示,通过长时间低温慢焙,茶叶内含物质形成焦糖香、炭火香与醇厚口感,同时去除青涩味,使茶汤更显“骨感”,即岩韵的刚劲与层次感。“炭焙工艺需精准控制温度与时间,稍有不慎易导致茶叶过焦或返青。”陈起说。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光明网记者 李方舟/摄)
“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是自然风土与人工技艺深度融合的产物。”陈起表示,所谓“岩骨”,是由武夷山丹霞地貌的风化岩土壤与独特气候,赋予了茶叶矿物质风味。在武夷岩茶制作过程中,制茶师会充分结合山场特点,通过工艺将自然风土转化为茶汤中的“花香、果香、乳香”等复合香气,最终形成“岩骨花香”的感官体验。
(光明网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