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的武夷山天气微凉,这片“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上,孕育着绝好的红茶:金骏眉。说到金骏眉,就不得不提一个人……
爱钻研的茶师
梁骏德,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红茶制作技艺(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本是制茶世家江氏第二十二代长子,因母族无嗣,而冠母姓为“梁”。15岁起,他就随父辈学习正山小种制茶技艺。从小闻着茶香长大,梁骏德的制茶天赋颇高:从“采摘一芽两三叶”,到熟练掌握萎凋、揉捻等工序,用了不到5年。20岁时,梁骏德就已是制茶队的技术骨干,负责把关正山小种的工艺。1982年,土地承包政策实施后,梁骏德在村办茶企负责技术、出口、质量标准等。2012年,他成功复原了失传已久的“过红锅”古法工艺。
梁骏德接受记者采访(光明网记者 茹行止 摄)
“所谓‘过红锅’,就是徒手在180℃的铁锅中炒茶,火候很重要,这是明代的手艺,也是正山小种纯正松烟香的由来。”谈到为什么喜欢研究制茶手艺,梁骏德笑着反问道:“有谁不想尝尝呢,400年前古人喝的红茶是什么味道?”
一次“大胆”的尝试
“我父亲经常和茶友一起研究制茶手艺,他们的执着改变了行业。”梁骏德的儿子,同是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梁添梦谈到了父亲与同伴的一次创新,“以前有个说法‘红茶多廉价’,可父亲那次大胆的尝试,让不少爱茶的朋友也爱上了红茶。”
装框的武夷红茶(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 摄)
事情发生在2005年6月,张先生、阎先生等几位北京茶友来武夷山桐木村度假,他们在与梁骏德的交谈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采茶树的纯芽头能做龙井这样的高档绿茶,怎么就不能做高档的红茶呢?“做龙井不用揉捻呀,这一步做红茶可不能少,否则茶叶无法充分发酵。”梁骏德对记者说:“当时我本能地否定了他们,但后来一想,春茶太宝贵,用夏茶试试又如何?”就这样,梁骏德与张先生、阎先生等人用当年的夏茶做了实验。2005年6月7日下午,几个工人上山采芽,第二天一早,第一泡“创新红茶”诞生了,干茶不到四两。
金丝显露,线索细如眉,冲泡后茶汤透亮,蜜香裹挟着花果香层层绽放。“尝过之后,所有人会心一笑,我们成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20年后的梁骏德脸上,仍带着骄傲。
梁骏德父子与张先生、阎先生等人的合影(光明网记者 茹行止 摄)
芽头采摘标准等级高,茶形似秀眉,又为致敬创制者梁骏德——自那时起,一款名为“金骏眉”的茶叶享誉全国。传统的正山小种需经松木烟熏,但梁骏德自有独特工艺,既保留芽头鲜爽,又催生独特蜜香,这正是金骏眉风靡市场的关键。“自那以后,正山小种就不怎么出口了,几乎都流入了国内市场,很多人喜欢喝!”
名红茶背后的密码
金骏眉的诞生填补了国内高端红茶的空白,逐渐带动了武夷红茶的发展:2011年,武夷红茶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武夷红茶入选中国农产品地域品牌价值标杆品牌。
武夷山三才峰风光(光明网记者 李方舟 摄)
“这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功劳,而是大自然的馈赠呀。”采访接近尾声时,梁骏德反复对记者说:“国家在我们这里成立了保护区、建设了国家公园,这边的生态越来越好,你想啊,为什么桐木的茶不打药也不长虫?这就叫生态平衡嘛!即使有虫,可能也被鸟吃掉啦。”
(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 茹行止 李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