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家乡的文明遗存·武夷茶事】
武夷之东,梅溪潺潺
17世纪,神奇的东方树叶从这里启程
穿越山川湖海,一路北上,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
这条总长1.3万公里的贸易通道
被后人称作“万里茶道”
下梅村古民居景色。(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摄)
这里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漫步其中,炊烟与茶香间
邂逅传统村落的宁静与悠然
也能窥见昔日“万里茶道”的繁华旧影
如果你穿越回17世纪的下梅村
眼前定是这番景象——
村庄内,一支晋商商队刚刚从外地抵达
稍作休整,便赶往村中茶市选茶
梅溪两岸,茶香四溢,商贾云集
梅溪之上,舟楫相连,日夜穿梭不息
“景隆号”商号。(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摄)
延续了100多年的“景隆号”商号,见证了这段历史
当时,中俄茶叶贸易逐渐兴盛,武夷茶也名扬四海
下梅村,借助梅溪与当溪的水运之利
成为武夷山重要的茶叶生产与集散地和“万里茶道”的起点
晋商与下梅邹氏合作,设立了“景隆号”商号
游客在邹氏家祠参观。(光明网记者 李方舟/摄)
精选收购茶叶,在当地创立茶坊、茶库
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砖茶
一路辗转运至河北张家口
再途经蒙古运到俄罗斯边贸城市恰克图
最终到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
继而销往欧洲其他国家
下梅村万里茶道手绘地图(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摄)
以茶为媒,以路为带
在两个半世纪里
万里茶道“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不断
不仅成为欧亚大陆重要的国际商道
更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
茶炊上的异域纹样
账簿里的文明注脚
文人笔下的茶香意象
无不诉说着文明互鉴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汽笛取代驼铃,古道渐隐于历史尘烟
但昔日繁荣的贸易、多元的文化
依旧印在沿线各国人民的心里
下梅村“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雕塑 肖文凤/摄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让这条国际古商道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年,中、蒙、俄三国联合发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
2019年,“万里茶道”被我国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习近平来到武夷山考察
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从下梅村开启的传奇之路,再度热络起来
下梅古民居 郑友裕/摄
晨光漫过梅溪廊桥,各色民宿的竹帘后飘出打茶声
游客们在邹氏家祠端详清代茶箱
于制茶工坊体验“摇青” 技艺
在农家乐里品尝地道的下梅菜
昔日的茶香古道
如今不止是茶叶的产地
更成为游客体验东方生活美学的热门目的地
千年茶香在文旅交融中继续流淌
监制:张 宁
统筹:廖 慧 李方舟
文案/制作: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