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家乡的文明遗存·武夷茶事】
溪流,鸟鸣,茶香
坐落于福建省南平市的武夷山
被称作茶的故乡
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
武夷山三才峰景观(光明网记者 李方舟/摄)
西汉时,武夷茶已具盛名
宋元时期,正式成为贡茶
好茶
离不开自然的孕育
亦离不开制茶人的技艺
2006年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光明网记者 李方舟/摄)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复杂
采摘、萎凋、揉捻……
岁月里,一代代武夷茶人与这片叶坦诚交流
循着自然的气息,绵延至今
游玉琼是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唯一女性传承人
与茶打了多年交道
4月中旬
春茶季如约而至
游玉琼又忙起来了
采摘是武夷岩茶制作的首道工序
武夷岩茶名目繁多
早生品种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
晚生品种则是5月中旬
采摘期只有短短的一个月
之后便是挑青
武夷山的茶园大多分布于山涧、幽谷
车辆无法到达,需依靠人工挑青
每天,挑青工都要担上百斤的青叶下山
采摘后的青叶有效期很短
挑青工需要在两小时内将它们送进厂
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
晴天,茶青通常采用日光萎凋,大约十几分钟。
遇上雨天,茶师们会在室内用炭火、热风,加温萎凋
需要花费2-4个小时
这还不是最耗时的
做青
武夷岩茶制作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工序
一般要8-12小时
期间,制茶师反复摇青和静置发酵
来控制茶青内含物质的转换
如此,武夷岩茶才有可能出现独特的“绿叶红镶边”
初制岩茶大约花费20个小时
后面的炒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基本都在夜晚进行
杀青(炒青)
揉捻
青叶翻炒、揉捻间
原有的腥气渐褪
缓缓溢出茶香
6月底,开始焙火
炎热的夏天,炭焙间最高温可达70℃
每一次炭焙都要3-8个小时
这是茶与茶师的双重考验
岩茶锁香定型
茶师亦淬炼心性
最后,也是最为严格的——
审评师会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着手
品定毛茶,优胜劣汰
7月初,经过漫长的修行
第一批新茶终于与茶友相遇
入水的瞬间
茶叶的生命得以圆满
武夷茶山 邱华文/摄
周而复始
岁月更迭
茶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早已融入血脉
成为制茶的功夫
见证生生不息的传承
监制:张 宁
统筹:廖 慧 李方舟
文案:董大正
制作:张悦鑫
采访:茹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