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特别是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的兴起,图书馆正在从“知识仓库”升级为“智慧服务中心”。日前,记者在走访国家图书馆时了解到,AI已经成为古籍阅读的“好帮手”。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打造的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于今年4月23日正式上线试运行。据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数字资源发布与应用管理组组长童忠勇介绍,作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汇聚全国180多家古籍存藏单位的珍贵古籍资源约1.1万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古籍全文数字化、自动句读、文白翻译、繁简转化等功能,结合大语言模型提供提问式检索等服务,为读者提供便捷化的古籍阅读方式。
古籍文字没有标点,成为现代人阅读的一大障碍。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的句读功能,即可实现为古籍文字一键加上标点,方便读者以现代文的方式来阅读古籍。
所谓翻译功能,即使用 AI生成的方式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辅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古籍。
知识标引功能则是对古籍中的人物、地点、时间、著作等内容进行标引处理,帮助读者快速、深入地理解古籍中的关键信息。
此外,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还设有AI智能助手。AI智能助手深度融合了古籍垂直领域大模型——“文津古籍专业大模型”与Deepseek,不仅能提供自动句读、翻译和OCR服务,还可以回答读者的任何问题,给读者带来更全面、更深入、更智慧化的阅读体验。
(光明网记者 张倩 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