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传承与弘扬延安精神,中国音乐学院党委5月13日至17日组织党外人士赴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开展专题培训。
培训由党委副书记刘宇带队,副院长吴志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知联会成员和党委统战部干部共30人参训。
开班仪式
党委副书记刘宇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表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外人士队伍建设,党外人士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建言献策。刘书记对党外人士提出四点希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正确方向,增强多党合作思想意识。不忘合作初心,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弘扬延安精神,厚植为民情怀,赓续革命先辈精神血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培育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人才。三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历史责任,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凝聚改革发展共识,积极担当作为,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四是深化“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强化作风建设,助力国音事业高质量发展。自觉传承和弘扬老一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坚定信念、高尚风范、坦荡胸怀和合作精神,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浩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延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传统以及建设发展情况,阐述了学院教育培训特色。
开班仪式上,该校九三学社支社主委、科研处干部夏侯晓昱和知联会成员、声乐歌剧系教师徐阳作为学员代表接旗。培训班通过专题教学、现场讲解、音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员深入了解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历程,传承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专题教学
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名师工作室导师姚金果教授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延安精神及其新时代价值》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培育形成、基本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对延安精神进行解读,通过全面学习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等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启发学员深刻领悟延安精神及其新时代价值。
专题教学《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为民情怀与实干担当》中,陕西延安干部学院讲师李燕讲述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的7年里,经历艰难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故事。学员们认真学习领悟青年习近平在插队期间所展现出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和带头实干的作风。
“读延安 向未来”延安精神主题宣讲会上,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宣讲团成员紧扣延安精神核心要义,生动讲述微党课《重温党的七大 增强看齐意识》《做新时代白求恩精神的践行者》《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以及红色家书《烽火岁月家国情——左权》。学员们在“沉浸式”场景中感悟延安精神的力量。
专题教学《“窑洞对”及其现实启示》中,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芳讲述了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里就政权兴亡历史周期率进行的一段著名对话,告诫我们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让人民成为监督政府、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要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学员们也深刻认识到,统一战线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专题教学《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父子深情》中,通过陕西延安干部学院讲师房丹丹的深情讲述,学员们深刻体会到毛泽东与毛岸英感天动地的父子情,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和家国情怀。
专题教学《三五九旅与南泥湾精神》中,陕西延安干部学院讲师李晓有讲述了三五九旅到南泥湾的时代背景与垦荒壮举,阐述了南泥湾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学员们深刻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专题教学《感悟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黄陵县委党校教师张思文介绍了黄帝陵的概况。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陵已成为跨越时空、维系民族情感的强大纽带,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驰神往、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同根同源”的文化归属感和各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根基,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场教学
群众路线教育课:在梁家河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爱民为民情怀
穿过陕北高原,学员们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在村史馆深入了解青年习近平与村民们同甘共苦、共谋发展的感人故事。大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知青旧居窑洞,走到他带领村民挖深水井、打淤地坝和修建沼气的故地,感受那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峥嵘岁月,实地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
纪律作风教育课:在延安革命纪念地感悟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的磅礴伟力
在延安地标宝塔山上,讲解员深情讲述宝塔山作为革命圣地精神象征的历史意义。学员们站在山巅远眺,延安全景尽收眼底,新旧城区交相辉映,革命传统与时代发展在此交融,大家深切感受到这座红色灯塔跨越时空的精神感召。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学员们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通过2000余件文物、图片及场景复原,深刻领悟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学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深切缅怀王若飞、白求恩、张思德等革命先烈,增强忠诚为党、担当为民、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和勇气决心。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大家跟随讲解员脚步,参观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党的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窑洞旧居等。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届七中全会和党的七大,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学员们在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深入了解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三三制”政权建设,深刻认识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探寻红色记忆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枣园革命旧址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驻地。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通过参观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旧居,聆听革命先辈们在此留下的感人故事,学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大家随着讲解员参观陈列展览。王家坪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及八路军总司令部驻地。解放战争初期,为便于工作,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也进驻王家坪。这里的窑洞朴实简陋,一桌一椅承载着治国安邦的伟大构想,一床一被见证着老一辈革命家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质朴情怀,学员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如磐石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理想信念教育课:在南泥湾感受革命前辈持枪荷锄的奋斗史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讲解员娓娓道来南泥湾的故事。1941年,在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封锁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在保卫延安的同时屯田垦荒,官兵协力、军民同心,模范带动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抬眼所见的青山绿水,可见可触的图片实物,学员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深切感悟南泥湾精神,并现场合唱马可先生作曲的《南泥湾》。
革命文化教育课:在鲁艺旧址和延安文艺纪念馆探寻红色精神密码
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和延安文艺纪念馆,学员们通过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了解鲁艺的发展沿革历史,以及延安文艺在革命战争年代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意义。学员们驻足凝视鲁迅、丁玲等文学家以及冼星海、吕骥等音乐家的珍贵手稿,追忆国音老院长安波、马可先生在延安创作的心路历程,感受革命文艺的磅礴力量,感悟文艺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重要性。学员们还激情合唱了《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团结抗争的民族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在黄帝陵探寻华夏根脉 传承文明薪火
学员们怀着崇敬之情,步入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陵。大家聆听讲解员讲述黄帝在中华文明初创时期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实现民族融合、创立大同世界等伟大功绩,深刻体会黄帝文化中蕴含的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精神,以及中华儿女追本溯源的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的向心力量。
音像教学
培训期间,中国音乐学院与延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艺心向党、乐咏华章——中国民族音乐知多少”延安专场音乐会,培训班学员、民进中央常委、声歌系主任吴碧霞,民进会员、声歌系教授黄训国,民建北京市文化委委员、国乐系副主任杨婷婷,以及学校师生和民乐团成员参加演出。《沂蒙山小调》《山歌唱出好兆头》《浏阳河》《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红军哥哥回来了》等经典作品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北京的金山上》《一杯美酒》《红太阳照边疆》《天上雾蒙蒙》等曲目展现了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陕北民歌《抗日将士出征歌》《拥军秧歌》《三十里铺》《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带领观众重温了那段奋斗不息的历史岁月。培训途中,学员们还在大巴车上观看了《我是延安人》《初心》《西北岁月》《延安十三年》等,大家沉浸在历史长河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信仰之光。
此次延安专题培训,学员们深刻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卓越领导力和强大凝聚力,更加坚定了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大家纷纷表示,要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弘扬延安精神,积极担当作为,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统战力量。
学员代表感想
民革党员、财务处副处长李书霞:
行走在梁家河窑洞、枣园旧址,革命年代的账目手稿让我对“红色管家”使命有了新认知。我将在报销审核中践行担当,在预算编制中传递温度,传承和弘扬好延安精神。
民建北京市文化委委员、国乐系副主任杨婷婷:
在鲁艺旧址,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油灯,让我深切感受到音乐与民族命运的共振力量。我们要架起一座桥梁,让学院派的专业性与民间艺术的鲜活生命力相互交融,续写“文艺为人民”的时代答卷。
九三学社中国音乐学院支社主委、科研处干部夏侯晓昱:
梁家河的窑洞前,知青井的清水映照出“过五关”的青春淬炼,让我读懂了“与人民同呼吸”的深刻内涵。杨家岭的旧址中,七大礼堂的木椅沉淀着“团结一切力量”的智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灯火照亮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之路,激励我们奋进新征程。
校知联会会员、声乐歌剧系教师徐阳:
鲁艺旧址中《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场景、革命纪念馆里的补丁军装与送粮老照片,让书本上的“延安精神”具象为信仰的力量。作为国音青年教师,我将以延安精神为标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张嫄、郑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