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在文化强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北京市文联应以何站位、措施和作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5月26日下午,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来自文化、科技、传播等领域的11位专家学者和文艺名家,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等不同路径建言献策,为北京市文联“十五五”规划把脉定向,赋能文艺高质量发展。这场智库云集的座谈,也正式拉开北京市文联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序幕。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主持座谈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要引领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学习、领悟、践行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清醒地认识到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要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否则就谈不上文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文化人,不能急功近利地以文化钱,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以艺养心,我们欢迎艺术养眼,但绝不能止于养眼,更不能花眼乱心。要坚持以美塑象,文艺的目的是塑造美的形象,特别是人的形象,万不能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我想,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务必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才能胜在自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首都文艺对内应有首都气派,对外应展现中华表征力,进而在全球展现公赏力,以及对未来具备潜在传世美质。同时,文艺评论者应当发扬“批评精神”,对首都文艺现象展开认真严肃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工作,为真正的高质量作品问世而鼓与呼。期待相关机构和媒体,能够允许、赞成和支持评论者,让真诚和负责的批评文字毫无保留地发表,使文艺批评起到应有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丁国旗: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开展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要多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知道人民在想什么、做什么,也要利用好新技术、新媒体,关注新大众文艺,推动文艺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需要创造可持续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是金窝,现在各地都在抢“金鸡”、抢“金蛋”,但“鸡”是会飞的,“鸡”飞了就会“鸡飞蛋打”,重要的是做好“金窝”。要出作品、出精品、出杰作,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要重视国际国内两个主场,北京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特殊条件,不仅要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高地,更要在世界文化大格局当中占据地位,真正让中国的文艺变成世界的文艺。
北京大学文化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向勇:如何激活全民原创力?一是进行政策机制创新,推进全民文艺创作的扶持平台建设,让创意转化为作品、产品;二是人才生态建设,打造从大师工作坊到社区的网络平台,让专业文艺工作者与各层次创作者互动交流;三是通过文艺品牌活动的引领,建立全民群众文艺的精品库,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创新IP价值链。
新奥集团高级副总裁李红杰:如何增加北京文化市场创新创造活力?我认为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有情怀的民营企业既讲政治,也有市场思维,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为例,成功践行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京不仅要发挥虹吸效应,还要注重示范效应,立足京津冀一体化,为京津冀文化繁荣发挥积极作用。希望深化与北京市文联合作,共同“下出”新的文化产品“金蛋”。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和传播高地。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质,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一名戏曲人,要以“守正”为根,厚植文化自信的艺术根基;要以“创新”为翼,激发文艺发展的时代动能;要以“育人”为本,筑牢文艺事业发展的根魂;要以“人民”为念,赓续文艺为民的优良传统;要以“开放”为桥,讲好中国故事的昆曲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高金萍:文艺的繁荣发展,来自于主体性的蓬勃生长;文艺的国际传播,来自于跨主体性的激发。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体现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它来源于认同这一文化的诸多个体共同创造。做好首都文艺国际传播,需激发文化跨主体性特征,要承认“他者”,以“将心比心”来体会“他者”;以进入“心”的精神共情,还要互为“他者”展现中国立场,超越中西二元对立;以互为主体,替换互为“他者”,更要借“共情”凝聚“共识”,打造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冷凇:全国精品半北京,创新引领看北京,核心资源在北京,优质人才爱北京。当下AI赋能影视网络视听创作,成为资料汇聚的“加速器”、核心概念的“炼丹炉”、视觉要素的“参考书”、编剪思路的“及格线”、音乐创作的“速成班”。同时,艺术创作更提倡为机器立心、为智能立命、为程序赋情感、为算法创美感,期待人文思想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
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邓诗微:围绕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从媒体视角谈一些实践和思考,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当好外宣主力军,以全球视野讲好北京文艺故事,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二是当好媒体智囊团,用有效信息穿透决策层级,助力养成文艺发展新生态;三是当好舆论引导员,推动全民共创共享,让文艺扎根人民。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记录首都文艺发展成就,创新传播首都文艺生动故事,深入研究助力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都是文化,淘汰掉的都是技术,因此我们不用恐惧技术,一定要主动拥抱现在的新经济新技术,实现文化艺术与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面向未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过去不在,未来可期。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表示,北京正朝着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迈进,首都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大有可为。围绕推动首都文艺高质量发展,她提出四点希望:一是提高站位,科学谋划首都文艺工作、文联工作,在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上展现新作为;二是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铸就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文艺高峰;三是守正创新,积极拥抱新技术,激发首都文艺创新创造活力;四是以艺通心,以文艺为载体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北京市文联成立75年来薪火相传、文脉流芳,走过了不平凡的辉煌历程,为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文联工作,最近,尹力书记多次调研文化领域并做出具体部署,在肯定首都文艺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更多传之久远的文艺精品回馈人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艺新篇章。
北京市文联班子成员,北京市委研究室文化处处长孙国徽、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邱方明,市文联相关协会、部室、事业单位负责同志,新闻媒体记者等参加座谈。(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