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和“中华民居宝库”,山西晋城地理位置独特,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之地,留存了大量珍贵文化遗迹。据了解,目前,晋城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601处,古建筑占比超八成,其中宋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58处,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拥有72处国保单位,4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66个中国传统古村落。
前不久,晋城市政府出台了《古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要全力推进古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全面提升古民居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水平,创建以“乡土中国·民居晋城”为主题,文化特色鲜明、文旅深度融合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此外,近年来,晋城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多维度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文化遗产守护与传承上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引领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晋城编制《晋城市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多项规划方案,明确文物保护方向。通过出台考古前置工作通知、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起科学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凭借扎实工作,2021年晋城成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城市,2023年更作为全省唯一城市被推荐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管理机制方面,保障文物安全。晋城将文物工作纳入考核,建立历史文物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实行安全责任人公示制度,严格联合执法。五年间,破获文物案件104起;引入社会力量巡检,国保、省保单位实现年度4轮次巡检全覆盖;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与省联网,国保、省保单位全部接入,织密安全防护网。
资金投入方面,助力文物修缮。2019年以来,晋城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约2.43亿元,市级配套1.13亿元,实施160个保护修缮项目,72处国保中65处、78处省保中42处完成修缮。同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及债券资金,用于低级别文物保护,实施167个维修、抢险项目。
相关负责人介绍,晋城正积极推动古堡申遗,打造10个文物古堡景区,皇城相府成为活化利用典范。还通过认领认养工程、系列实践活动、设立文保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全民保护意识。(雷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