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21日至22日,由中共同江市委员会、同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同江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及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承办,并得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民族艺术与影视传播专委会、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会学术支持的“最美歌声献给党——北方多民族民歌文化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隆重举办,活动于22日圆满落幕。
此次活动围绕我国北方各民族原生民歌的非遗传承保护实践、理论研究及数字化传播创新等议题,邀请艺术学、民俗学领域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共30人展开深入研讨。在讨论中,重点探讨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五大板块为切入点,研究如何推动其协同传承与精神文明发展,通过搭建跨民族音乐交流平台、整合资源,促进北方多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交融中发展,为北方多民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1日上午,与会嘉宾专程赴八岔赫哲族乡开展深度考察活动,足迹遍及渔猎体验区、伊玛堪传习所。赫哲族著名歌手吴连贵之女吴桂凤现场教唱了赫哲族著名曲调《乌苏里芒目》,并带领与会嘉宾共同演绎了这段动听的旋律。下午,与会嘉宾实地参观了三江口湿地公园、赫哲族博物馆,亲身体验了赫哲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深切感悟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互促机制的创新实践。
伊玛堪传习所
吴桂凤为嘉宾讲解鱼皮制作技艺
当晚,在同江市俄罗斯风情园举行了北方多民族民歌文化交流展演,15个精彩节目生动呈现了赫哲族、达斡尔族、汉族等多民族艺术形式的精髓。其中,赫哲族的伊玛堪、嫁令阔以及多个舞蹈节目生动再现了赫哲族的渔猎生产生活场景与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怀;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带来的哈库麦勒歌舞《传承》中,表演者们边歌边舞,动作既柔美婉约又刚健有力,充分展现了达斡尔族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与代际传承;河北唐山古韵新声艺术团演绎的冀东民歌《捡棉花》以其明快的旋律,展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乐观,让观众感受到了“奤儿腔奤儿韵”这一别样的地域风情。最后,各族演员共同合唱《爱我中华》,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来自不同民族的演员们用精湛的技艺、真挚的情感,诠释着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江市赫哲族嫁令阔非遗展演团演绎《三花五罗十八子》
达斡尔族哈库麦勒歌舞《传承》(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河北唐山古韵新声艺术团演绎冀东民歌《捡棉花》
全体演员《爱我中华》
22日上午,北方多民族民歌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同江市松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同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海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色音,佳木斯大学原党委书记邱洪斌分别致开幕词。其中,刘海江部长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同江市民族文化保护的丰硕成果,包括建立赫哲族伊玛堪非遗传承体系、培养民歌传承梯队、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并介绍了推动民歌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的战略举措。
现场照片
同江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海江致开幕词
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致开幕词
佳木斯大学原党委书记邱洪斌致开幕词
文化交流板块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精心筹备,由业内专家严格推荐与评选,最终特邀8位专家做大会主旨发言,并从众多来稿中选取19篇论文做大会交流发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著名赫哲族伊玛堪研究专家黄任远做了题为《伊玛堪传承保护的当下现状和未来展望》的主旨发言,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以《赫哲族传统音乐现状调查与研究》为题做主旨发言。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色音、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祁春英、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生导师包文华、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李莉、哈尔滨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赵薇分别做大会主旨发言。19篇交流发言的作者中有高校教师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言者紧紧围绕“北方多民族”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涉及艺术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聚焦北方民族民间文艺、非遗保护与传承、艺术乡建等话题展开跨学科对话。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黄任远主旨发言
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主旨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主旨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祁春英主旨发言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生导师包文华主旨发言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李莉主旨发言
哈尔滨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赵薇主旨发言
研讨会发言(1)
研讨会发言(2)
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最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做了总结发言,她谈道:“此次大会研讨既包括个案研究,也有宏观层面的讨论;既有现状调查,也有学理层面的探究;既思考了静态保护,也关注了口头传承的现实;既梳理了文本保存,也提出了数字化保护的思路。整体上,发言贯穿了对现状的关注、对问题的发现、对成因的思考,以及未来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和方向性建议。这次研讨我们看到了新生代学术力量的崛起,也看到了这支关注北方多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研究的队伍及其可持续性发展,可谓‘薪火传递、生生不息’。”张天彤教授还根据当天的19篇交流发言谈到,要想平衡好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第三,处理好生活中的艺术与舞台上的艺术的关系;第四,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艺术与文旅融合视野下的艺术呈现方式的关系。最后,张天彤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和代表建议,可以以本次交流活动为契机,围绕赫哲族文化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和创新工作,形成一个“产-学-研-创”基地。在此基地中,政府、高校和民间三者之间可以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同江地区乃至整个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文化的力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梅局长致谢
交流活动结束之际,同江市文旅局局长张志梅代表本次活动主办单位向全体与会人员表示感谢。本次活动通过文化交流与文化实践的双向赋能,为北方多民族民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生动彰显了民族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价值与永恒力量。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