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一峰
近日,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幻游记》上演。作品以大运河为背景设定,讲述了一段小船头寻父奇遇记,内容融合多种传统文化元素,手法贴近当代儿童心理,舞美营造奇幻瑰丽效果,唱段亦庄亦谐丰富多彩,大观众和小观众应该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满足感。
缓解创新焦虑
该剧最值得称道之处,我以为是综合创新。面对当代中国语境中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内容,创作者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把一切有利于表现题材内涵、呈现艺术效果的元素尽数拿来,掰开揉碎,重新创作出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和多个立体灵动的人物,并将其成功立在曲剧舞台之上。
说到创新,近些年,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类文艺创作中似乎弥漫着某种“创新焦虑”。一方面,“创新”被当作衡量创作水平的关键指标,主管部门催创新,各种资源聚创新,创作单位忙创新,评论舆论赞创新;另一方面,花了大力气创出来的很多“新”似又难尽如人意,于是,创作者以更大的心力创更大的“新”。
如此循环,要么加剧创作焦虑,要么走向另一极端,弃创新而慕守旧,并美其名曰“坚守传统”。实际上,求新求变,不仅是艺术的天职,也是一个社会欣欣向荣的表征。没有传统固无从搞创新,没有创新亦无以续传统。创新的真问题不是艺术技巧的花样翻新,而是时代发展催生的生活新变化、文化新元素、审美新期待,与创作的新理念、新提炼的及时精准匹配。而二者不匹配造成的落差,是“创新焦虑”的根源所在。《运河幻游记》的成功上演为我们提供了缓解此种焦虑的经验。
立意融于叙事
从主题立意来看,《运河幻游记》旨在弘扬大运河孕育的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历史形成的,源远流长,但在当下如何将这种精神稳固地植入少年儿童心中,是需要创新解决的课题。在传播精神价值方面,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优势。《运河幻游记》在表达主题时不是“直给”,而是通过主人公小船头的运河漂流经历层层揭开,步步深入。
剧中,小船头为了寻找在杭州修葺大运河的爸爸,一个人驾船南下,一路上,结交了神兽小白龙、小麒麟、外国探险家保罗,他们历尽艰辛,打败了反派九婴怪。在这个过程中,小船头深刻体会了亲情友情、责任担当,学到了怎么与搭档合作,怎么和陌生人打交道,以及怎么机智勇敢地对付坏人,她还明白了“不要把脾气发在爱你的人身上”“最珍贵的宝物就在身边”等道理,磨炼了“不惧风险,踏浪而行”的精神。而小船头和小伙伴们的运河奇遇,外国探险家保罗的迷途知返,甚至九婴怪的弃恶从善,则生动传递了同舟共济的传统理念。
所有这些,使这段运河漂流实质上成为一场人生漂流。在似梦非梦中,小船头经历了人生成长路上的沟沟坎坎。而小船头所感悟到的那些道理,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她明白这些道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民族精神在代表未来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传承的过程。《运河幻游记》以具体的故事对此作了浓缩的、充满象征意味的表达。
文化视野广阔
从题材内容看,《运河幻游记》虽聚焦大运河,但文化视野十分广阔,至少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大运河及相关漕运文化,这构成全剧内容的主轴,也成为剧中人物关系的底层逻辑。其次是源于《山海经》的志怪文化,剧中的小白龙、小麒麟、重明鸟、九婴怪以及没有出场的后羿等,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依据,构成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神兽群”。再次是包含了神话传说在内的民间文化,一时清醒一时糊涂的画中仙,符合民间传说里的“怪侠”原型,而“神笔”也可以在传统故事里找到影子。最后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集中体现为剧中保罗来华探险寻宝的故事。
多样化的文化元素为观众提供了亲近感。我看到神笔出现时,马上想到了儿时读过的《神笔马良》,网生代的观众则可能把“神笔”视为网文里的“金手指”,虽然剧中的“神笔”和马良的神笔或“金手指”的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却能增进观众对作品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更重要的是,剧作鲜明的主题和叙事框架,为多样文化内容融为一剧提供了结构和逻辑,使这些单看并不“新”的元素有了全新的整体面貌和审美气度。
贴合儿童审美
从表现手法看,《运河幻游记》兼顾了北京曲剧和儿童剧两者的要求,但又不为成规所囿。京腔京韵,委婉动听,又加入了国风摇滚、说唱等现代音乐新元素,而且,创作者在歌词和节奏上都突出了趣味,在出现频次和时长上则保持了节制。我以为,这是符合儿童特别是当代快节奏生活下小观众接受心理的。
该剧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使运河浪潮、水花的呈现,以及神兽法术的施展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而画中仙的插科打诨,“快递员”的穿越语言,以及小白龙的轮滑鞋,都不失为新意满满的亮点,长在了当代儿童的审美上。这充分说明,北京曲剧乃至传统戏曲和儿童剧的结合,完全可能实现1+1>2的效果,而其关键之处不是点缀一些新概念,而是在于立足当下儿童的审美和接受心理,用剧种的艺术语汇演绎儿童爱看的故事。
当然,《运河幻游记》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作为全剧主体的小船头寻父故事,究竟是梦境还是幻境,剧中没有明确交代,较真的小观众可能会问“她做梦了吗”“梦醒了吗”;小麒麟、保罗、小船头和九婴怪,在剧中都经历了内心成长,认清了自我,特别是小船头从懦弱地离开小伙伴到回到九婴怪的恐怖洞府,和保罗合作解救小白龙和小麒麟,更是一次关键性转折和主题升华,是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该剧对此的舞台处理尚有拖泥带水之感,情节和情感线条不够清晰,小船头内心冲突的外化还不够鲜明有力。
再如,作为一部儿童剧,隐喻和互动都是表达主题不可或缺的手段,该剧在这方面有所运用,但隐喻似还没有达到看得破说不清的艺术境界。现有的几次互动起到了调动氛围的作用,却还没有真正成为内在于叙事的情节构件。而作为一部戏曲儿童剧作品,还可以在音乐方面加以改进,争取创作出具有传唱潜力的童谣或简短的北京曲剧唱段,这将进一步提高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期待《运河幻游记》在不断打磨中越演越精彩,成为北京曲剧和儿童剧双向奔赴的典范之作。图片来源/北京市曲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