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桥头镇艺术村风光。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乡村艺术写生创作基地供图
一条龙河,沉睡在北纬30度的绿色森林中,它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一颗生态明珠。
深山藏古道
谁鉴悬崖路百盘,下临深涧上云端。此身飘忽来高顶,蜀道平平不算难。我们登顶桥头镇,从一条屹立千年,由川入鄂的古驿道来到大寨坎,一块历经岁月,斑驳风沙的石壁上,赫然刻着“保我黎民”四个醒目大字。
盐巴古道始于秦汉时期,盐、茶、粮食、棉花、桐油等生活物资从西沱码头跋山涉水,途经古道运送到四面八方。四野苍翠,满目云霞,起伏的山峦将一条狭窄悠长的险峻古道镌刻在崇山峻岭之间。晴空之下,鹧鸪婉转,曼妙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几丛雾岚撩起雪白的轻纱,凭栏远眺,深不见底的一条幽峡穿向白云。一湾清澈碧绿的小河,穿峡而过。
这号称“蜀中第二剑阁”的盐巴古道,从前为土司衙门所辖,雄踞山崖,统领八方关隘,既为官商驿道,也为赴京赶考、物资流通、防匪防盗、卫境安民之用,厚重的城门曾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谓神赐天鉴。
当地向导介绍,这里四季不同天:春天,漫山遍野的野杜鹃争相开放,娇艳的花朵,缤纷绚烂,蜂蝶嗡嗡;冬日,千山飞雪,层林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秋来,林中野果如晶亮的各色宝石,让乡亲们、鸟儿们大饱口福;最奇特的要数夏日的晨昏,数千只岩鹰凌空展翅,或疾驰,或滑翔,或追逐,或搏击,整个大寨坎的天空,都是它们矫健飞翔、一展雄志的苍穹。
拨云见“康桥”
稻田、山坳、瓦屋、松林、石径、夯土墙不知什么时候,车窗外已下起了一场雨,滴答滴答的雨声击打在黑府绸的哑光布面伞上,有大地的润泽和莫名的清新。峰回路转,一座木质灰瓦榫卯结构的吊脚楼前,一位身穿藏族服装的年轻小伙子——“生态民宿”的管家诺卜热情地递上雨伞,一句“欢迎来到‘再别康桥’”让我们宾至如归。昆虫屋、手工馆、露营俱乐部、陶艺雕塑馆、生态咖啡、星空课堂等等,几间大瓦房经过艺术的改造,古朴民居的光线、通风、动线、开放式展陈等别有洞天,让人移步异景,仿佛走在一座精美的艺术画廊。诺卜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桥头镇通过“山与湖”的度假营地打造和“文旅+农创”结合,以艺术赋能,让老宅院变身鲜活的艺术课堂,年接待写生游客1.7万人次,四个月突破营收400万元。
穿楼过巷,呼吸里都是薄荷草和迷迭香的味道。走廊下,咖啡屋、天井边,抬头便可以看见星空,空气里飘荡着土家老灶柴火饭的香味,青石板铺就的老院坝讲述着土家院子百年的建筑历史。
到处是年轻姑娘两个一组,三个一群,或是独自一人在角落里支起画架,展开画板,旁若无人地勾线,聚精会神地调色、运笔、作画。蒙蒙细雨的窗外,是碧水含烟的藤子沟水库,山影如黛,云气缭绕,如若仙境。
长相俊朗的诺卜告诉我们,如果阳光晴好,可以去无边泳池看夕阳,看山下的落日在河面泛起一层层绚丽的涟漪。二楼的套房露台巧妙地将视野延伸,面朝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眼望去,屋后那几块修葺整齐的菜地,青青秀秀的玉米正伸展修长的枝叶,少女般亭亭玉立。正说着话,一行人跟着向导去山里竹林挖竹荪、扯折耳根、摘野果回来啦。
诗一般的“再别康桥”,一片青翠掩映中的吊脚屋舍,鸡犬相闻,花香满径。群山做证,桥头镇的开拓者已携手川渝48所艺术院校“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形成独特的产业生态。据镇党委书记介绍,“去年春节我们的游客又增加啦!日均接待1200人左右,旅游收入超150万元!”
吊脚楼的天井里,苔痕上阶绿,一壶茶、一窗雨声,古朴的木楼、竹凉椅、原木茶几,墙上那幅充满田园静谧、天籁山野的画,仿佛把桥头镇所有的诗意都收入画中。
我想起东山魁夷那幅著名的画作——《绿响》。此刻无声胜有声,浮生半日,隐没山间的静默让人屏息凝神,远眺那一汪绿得发蓝的翡翠湖影,真会听到层林尽染的那一刻,山下草丛中的点点喧响。
离开时,偶然在一个游客的留言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工作在城市,放逐在‘再别康桥’ ”
稻田花海香
黄昏将至,入住湖畔山居,阳台大落地窗临江而开,两把休闲椅让你和好友可相对品茗,一家充满书香、饭菜香和野奢自然气息的度假民宿。
一杯茶,一本书,每个清晨,满耳的鸟语、清澈的风轻轻唤醒你,栀子花的香气让你熟悉又亲切。哦,这长沙村原本是远近有名的乡村艺术写生基地。民宿一条街上,26个院落错落比邻,分别由土家民俗、数字体验、户外野奢、森系疗养、艺术写生等几种特色经营搭配而成。
民宿的兴起和热闹,自然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们,他们纷纷回乡就业,而这一切得益于重庆市的规划部署。2021年,桥头镇被列为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对口帮扶。万亩脆红李、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大寨坎土司遗址……驻乡工作队到来后,发现这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定下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
桥头镇政府还联合梁平区职教中心专门开办了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让村民们“闲时上课,忙时上班”,工作学习两不误。当我问起偕家人朋友来写生的美院老画家陈教授时,他幽默地回答:“城里人最喜欢来这里放空,写写画画,垂钓泛舟,漫步稻田花海,我们也要像年轻人一样,把周末过成诗!”
此刻落日正把水面一点点染成金箔,我们安静地看着,满眼金色,不知不觉,我也融化在这金色中。开饭了,大家满心期待,初夏当季的各种新鲜食材令人目不暇接。自家散养的土鸡,各种地里刚摘的蔬菜,满满的一桌土家时令生态餐,每一样菜都家常烹制,口感独特,好吃得弹牙,无论食材还是配料,色香味俱全,让一桌人味蕾大开,啧啧称赞。
离别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说,我还会再来的。下一次,我务必带朋友和家人,把桥头镇的花香、菜香和日子香,吃进心里,藏进记忆,带回城市,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桥被视为“通天达地”的象征,而在我眼里,桥头更是通往自由和新世界的起点,象征着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这也是我对桥头镇可持续发展的真诚祝福和祈愿。(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