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水墨画运用简练的笔墨、多变的线条及渗化的墨彩来表现物象,是在中国传统儒道释哲学思想与书法精神的陶养下,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7月,我随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团队,前往德国柏林媒体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学杜塞尔多夫校区,举办“水墨潇湘·遇见莱茵”水墨艺术交流工作坊。为此,我提前几周就准备了以“走近水墨艺术世界——探索与体验东方美学”为主题的讲座。
授课中,我例举了水墨元素在当代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等方面的应用,大大激发了德国师生的兴趣,特别是讲到我自己近年运用原创水痕描笔墨语言,创作《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采撷·硕果》《凤归巢》等水墨人物画的心路历程,讲述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故事时,德国师生们凝神专注,间或点头,若有所思,投来认同与赞叹的目光。通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授,他们对中国水墨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和表现技法有了初步认识与理解。
随后,我以德国学生为模特,示范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步骤与方法。铺好生宣纸笔,备好墨汁、笔洗,面对台下屏住呼吸、神情好奇的异国学子,我手中的毛笔仿佛成了东方文化的一叶轻舟,点染之间,水墨氤氲,一场跨越潇湘水与莱茵河的艺术对话悄然生发。当水墨渲淡的层次与斑驳的笔触肌理在宣纸上自然渗漫开时,周围响起一片低声惊叹。杜塞尔多夫校区负责人、校长斯蒂芬妮·施塔姆在一旁看得入神,情不自禁地拍下这挥笔的瞬间。
实践环节点燃了德国学生的探索热情。他们略显稚拙地握着毛笔,让颤抖的笔触与墨色在生宣上形成浓淡虚实的空间。一位金发女孩饶有兴致地尝试勾勒线条,额角渗出微汗也不舍得放下笔;她身旁的棕发男孩则大胆用笔,墨晕与水的交融在笔下化作一幅有趣的水墨花鸟画……白宣之上,水墨不再只是技法,而是成了生命律动的即兴表达与情绪情感的恣意抒发。德国学生们在水墨与国画色彩的世界中摸索,朴拙的笔触与意外的墨痕里,竟也生出些许惊喜。
当一幅幅作品新鲜出炉,工作坊俨然成了小型水墨交流会。德国师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画作,开心地拍照留念,思考着如何为作品命名。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学生在作品一角签上了名字,潇洒歪斜的字母与水墨画相映成趣。此时此刻,东方水墨在西方心灵里晕开,西方文字亦以东方书写方式在宣纸上展露新意。
活动接近尾声,全程参与的斯蒂芬妮·施塔姆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中国水墨画,毛笔在宣纸上的渗透效果太神奇了!这种艺术形式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当我看着一双双因艺术而发光的眼睛,心底涌起无限感慨。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艺术是不分国界、心灵相通的语言,无需翻译,便能于墨色浓淡间彼此观照。学生们眼中那纯真的光芒,正是不同文化相遇时珍贵的情感共鸣。
当墨香飘散在莱茵河畔,这场相遇早已超越了技法的传授。德国学生笔下每一道或许稚嫩却真诚的水墨线条,都是对“天涯若比邻”的温暖确证。
(作者:王奋英,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