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街头巷尾,香气四溢。一碗面线糊、一屉小笼包、一串麻辣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吃,一旦找准了发展路径,便能激活增收致富的动力。
小吃之“小”,在于其起点低、形态简。然而其发展之路,却能铺就得分外宽广。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碗“小”滋味融入现代产业发展。沙县小吃早已从街边摊铺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柳州螺蛳粉更是从地方风味跃升为百亿元级产业,实现从“街头巷尾”到“产业流水线”的转型升级。这背后,是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塑造与规模化经营形成的合力——这些现代产业要素的注入,使传统小吃的“老味道”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地方特色美食产业之路,既通向繁荣经济,也承载着文化底蕴。小吃借助产业化发展,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名片。海外游子尝到一碗地道的过桥米线,唤起的是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外地食客迷上热辣鲜香的川味小吃,开启的是对巴蜀风情的认知窗口。小吃产业的发展,让深藏于市井巷陌的“舌尖非遗”得以被系统保护,还盘活了地方资源,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小吃门槛不高,扎根民生需求。街边的馄饨摊,支撑着家庭的收入与生活的盼头;巷口的牛肉面店,点亮了返乡青年的创业路。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小”营生,汇聚起民生改善的汩汩暖流,助力编织出社会安定的和谐图景。
小吃不“小”,蕴藏生机无限。当我们珍视这份朴素的味道,用匠心浇灌,以创新耕耘,便能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杨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