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近日,“何以中国 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举行。在这里,既有古代天津“第一件艺术品”“第一座国家粮库”“第一次命名由来”,又有近代我国“第一套邮票”“第一只国产手表”“第一张大学文凭”……这些“第一”,编织成河海文化、津门历史,鉴证了“和合共生”的时代脉动。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带你探寻津派文化、何以中国。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公历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命令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在三岔河口地区设卫筑城,并将此地命名为‘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而我身上的文字,就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来自明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碑的自述
文物简介:
明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碑出土于天津市南开区南门外大街,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碑文记载:“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所立焉。”在这块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刻的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碑上,详细记载了天津的赐名、筑城与设卫的历史,后被称为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碑。这一发现为“天津”得名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自此,天津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城市时代。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李春鹏 统筹:唐颖 储佩君 文案:孔繁鑫 制作:孔繁鑫 曾震宇 设计:杜丹
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