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江苏苏州推进成片建筑群保护传承
蕉窗听雨,还原苏式古宅意境
68岁的荣幼竹喜欢回32号街坊走走看看。这个她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的街区,经过修缮改造,如今让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童年记忆里的樱花树被补栽上了,剪金桥巷58号新开了一家主题书店,热情好客的老邻居招呼荣幼竹看看装修好的宅院。
32号街坊是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古城西侧的一座老街坊,总建筑面积达24.77万平方米。这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共有省市级文保单位7处,市控保建筑7处。街坊内包含22栋零星居民楼和约300个传统民居大院。
两年前的32号街坊可不是这个样子。“以前一处小院子住十七八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一个厨房,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荣幼竹印象深刻,街坊内十几处古建老宅也显得很破败,比如曹沧洲祠,建于清末民初,100多年的风雨,让这座老建筑“疾病缠身”。
改造迫在眉睫。“相比单体建筑的修缮利用,更难的是成片建筑群的保护传承。”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中心主任、32号街坊社区规划师沈佶平说,对32号街坊的保护传承,已逐步从过去只对古典园林、古建老宅等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利用,拓展至成片区域的保护、修缮、整治、管理、运营。苏州市姑苏区按照“古城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的原则,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探索古城保护传承的新机制。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出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技术导则,完成7个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逐步推进26个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编制,实现古城54个街坊控规和城市设计全覆盖。苏州还专门组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苏州名城保护集团。
在32号街坊的改造中,姑苏区把选择权交给居民,愿意迁居的可以住上楼房,选择留下的由政府提供资金改善公共环境。在32号街坊,往外搬迁的居民有834户。新房子离得不远,是宽敞明亮的商品房。
留下的居民,生活品质也在提升。改造中,有居民希望能恢复小时候家门口的樱花树。改造后,门口真的种上了一排樱花树。还有居民提议,建设公共空间便于邻里沟通交流。为此,街道社区打造了30多平方米的24小时共享空间。
“老房子一栋也不能拆”,这是32号街坊保护利用中各界的共识。姑苏区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开展古建筑修缮。在曹沧洲祠修缮过程中,施工单位将一根重达600斤的破损大梁卸下来后,依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的标准进行修复、替换,保持原有建筑风格,恢复了古色古香的苏式建筑景观,还原了苏式古宅“风叩门环、蕉窗听雨”的意境。
传统与现代共生,保护与活化同步,32号街坊的新故事,还会继续讲下去。
记者 王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