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浪浪山下,小猪妖望着洞口掠过的飞鸟,握紧手中的葫芦轻声说:‘我想离开这里。’”这个暑期档,《中国奇谭》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水墨晕染的东方美学和小人物的逆袭叙事,成为国漫热度标杆,让无数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共鸣。
今年以来,在国漫蓬勃生长的版图上,北京收获了耀眼的成绩——从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150亿的辉煌,到《长安三万里》《少年歌行》等作品的持续破圈,背后都离不开北京市广电局十年如一日的产业深耕,为中国动画搭建起从“出圈”到“出海”的坚实阶梯。
第一重山:政策赋能,构建产业生态沃土
北京市广电局出台的“北京动漫30条”,为产业发展划定了清晰路线图。这一政策围绕内容创新、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推动政府、协会、园区、企业、平台“五端联动”,引导183家头部动漫影视机构高质量发展,形成覆盖创意孵化、制作发行到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在《哪吒2》的制作中,北京市广电局服务支持的87类企业(如光线传媒、倍飞视、天工异彩、深海十月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角色建模到特效渲染,北京技术团队用自主研发的8K超高清技术,让敖丙的龙鳞在银幕上折射出粼粼波光。与此同时,“北京大视听”战略持续扩容,52部动画项目组成的储备库中,既有《熊猫传说》这样的传统文化IP,也有《暮归》这类聚焦现实题材的创新作品,形成“多元共生”的创作生态。
第二重山:科技破圈,锻造视听行业标杆
在“动画+科技”的探索中,北京始终走在前列。北京市广电局联合高校成立全国高校动漫创新联合体,推动超高清、XR、全息等新技术与动画创作深度融合。8K超高清数字动画《门神》将传统剪纸艺术与3D建模结合,让秦叔宝的铠甲在光影中呈现出细腻的金属质感;《洛神:动起来的中国名画》则通过数字技术让古画“活”起来,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
这种科技赋能更延伸至全产业链。通过《北京市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北京推动国际一流数字视听制作中心建设,让技术成果惠及更多创作者。《少年歌行》系列运用云渲染技术提升制作效率,全网点击量超70亿;“我是不白吃”IP借助AI辅助创作,实现短视频与长动画的协同开发,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
第三重山:人才培育,筑牢产业人才根基
动画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北京市广电局通过“动画人才青创种子计划”,联合卡酷、爱奇艺、抖音等企业,为青年创作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宣发资源,仅2025年就扶持30余个新锐项目。而“京琅琊”人才专项则聚焦高端培育,为行业领军者提供定制化服务,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教授等专家正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持续为产业输出前沿理念。
产教融合更让人才培养“接地气”。全国高校动漫创新联合体汇聚24所高校力量,构建“课堂-实验-企业”闭环。北京重力聿画等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疯狂电脑城》等项目实战;光线传媒等龙头企业则通过“师徒制”,培养出一批能驾驭重工业动画的技术骨干,为《哪吒2》等作品提供了核心创作力量。
不管是《浪浪山小妖怪》掀起的国漫热,还是《哪吒2》站上全球影史舞台,中国动画正迎来最好的时代。而北京,凭借政策的温度、科技的高度、人才的厚度,已然成为这场浪潮中的“领航者”。北京市广电局将继续以“北京大视听”战略为抓手,让更多扎根传统文化、拥抱科技创新的动画作品从这里出发,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中国故事在光影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作者:宋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