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对于抗日歌曲的巨大影响力,毛泽东同志曾给予高度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著名画家、作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也动情写道:“抗战以来,艺术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
烽火灼灼,淬炼文艺筋骨;岁月悠悠,沉淀精神底色。在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音乐早已超越艺术本身,化作射向敌人的一颗颗“子弹”,凝聚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音乐广播重磅推出特别策划微广播剧《峥嵘长歌》。该剧以《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等10首镌刻时代记忆的经典抗战歌曲为创作内核,用声音为笔、以旋律为墨,串联起跨越80载光阴的集体记忆,让听众在耳畔的旋律回响中,重遇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烽火岁月,音符作枪:一曲一史,唱响民族脊梁
街头巷尾的传唱、前线阵地的呐喊、后方支援的共鸣……一首首抗战歌谣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依旧振聋发聩,正因旋律里藏着一个个爱国儿女的赤诚,音符中裹着一段段热血滚烫的过往。微广播剧《峥嵘长歌》便循着这些经典金曲的脉络,以广播剧独有的叙事张力,带领听众“穿越”回80年前的烽火战场,再现文艺先驱们以歌为剑、以声为刃的壮怀激烈。
七七事变的炮声,隆隆点燃抗日救亡歌咏创作的高潮。在一个简陋的窑洞中,冼星海连续创作了六天六夜,完成了《黄河大会唱》的全部曲谱——那“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是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痛斥,更是对亿万同胞奋起抗争的时代号召,至今听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南泥湾》则以悠扬婉转的旋律,勾勒出三五九旅官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垦荒图景,唱出了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游击队歌》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铿锵节奏,不仅定格了敌后游击战场的智勇交锋,更成为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符号;而《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深情倾诉,是东北人民对故土的刻骨眷恋,更是唤醒全国民众抗日斗志的“催征鼓”。
在众多经典曲目里,《长城谣》的全新演绎尤为动人。此次《峥嵘长歌》特别制作的《长城谣》MV,借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菁彩声”技术完成录制,由北京深空少年合唱团深情演唱。对孩子们而言,这场录制不只是一次音乐实践,更是一场跨越80年的“精神接力”。排练时,合唱团指挥、老师们常会给孩子们讲述那段沉重的历史,希望孩子们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的旋律里,读懂先辈们炽热的家国情怀。正如合唱团一位团员所说:“歌词特别触动我,因为写的都是当时人们生活有多么水深火热,也让我更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当童声与经典相遇,稚嫩的嗓音里便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每一个音符都化作穿透时光的火种,续写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民族信念。
情感丰沛,叙事饱满:沉浸式体验,架起时空对话
作为一部聚焦抗战主题的微广播剧,《峥嵘长歌》跳出了宏大叙事的传统框架,转而以“一期一主题”的细腻视角,串联起抗战岁月的鲜活多面图景:从东北沦陷的悲怆呐喊,到青年学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誓言;从游击战士践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智勇抗争,到南泥湾垦荒种地的奋斗篇章;从少年英雄王二小舍身引敌的壮烈抉择,到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团结赞歌…… 每一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坚守、在抗争中成长的精神底色。
本剧更以“全景式呈现、沉浸式体验、具象化表达”为创作内核,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历史现场:通过旁白的深情引导、角色的鲜活对白、场景音效的精准还原,再缀以经典歌曲的穿插演绎,将每首歌背后的“生与死”“血与火”具象化——耳畔既有战鼓的激昂、号角的嘹亮,也有冲锋的呐喊、抗争的搏杀,更有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国的眷恋。这种“硬核”主题与柔软情感的碰撞,总能精准叩击听众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中华儿女身披铠甲、奔赴战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让人于震撼中热泪盈眶,在感动中读懂历史的千钧重量。
为了让红色故事真正“走进”当代,尤其是触达年轻群体,《峥嵘长歌》还创新融合了音乐、广播、戏剧等多元艺术形式,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深度绑定。通过旁白、对白、音效与音乐的无缝衔接,打造出“声临其境”的听觉体验,巧妙架起革命历史与当下青年对话的桥梁。同时,该剧依托经典音乐广播、央视文艺、央视频、云听等总台全矩阵传播平台同步推送,让这段厚重的“历史之声”突破时空阻隔,清晰抵达更多受众的耳畔。
唱响经典,传承精神:以歌为炬,照亮前行之路
除了上述曲目,《峥嵘长歌》还收录了《毕业歌》《五月的鲜花》《在太行山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这些诞生于战火中的旋律,既是镌刻峥嵘岁月的“声音档案”,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也凝聚着中华儿女炽热的家国情怀与坚定的精神信仰。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别策划,微广播剧《峥嵘长歌》以音乐为纽带,让红色经典“活”了起来: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听、可感、可共情的艺术表达;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弘扬。从社会价值来看,这部微广播剧的意义远超一部作品本身:它唤醒民众对抗战岁月的集体记忆,让“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深植人心;它通过青年学子投笔从戎、游击战士奋勇抗争等故事,生动诠释爱国主义、团结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核,为新时代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它以沉浸式声音艺术和全平台传播的创新形式,打破红色文化的传播壁垒,吸引年轻群体主动了解历史、感悟抗战精神,让红色文化跨越受众圈层、走进更多人心中。
烽火早已散尽,但镌刻着民族不屈精神的旋律从未远去——“我们都是神枪手”的呐喊,依旧在时代的风中回响。微广播剧《峥嵘长歌》,是对先辈浴血奋战的深情缅怀,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更饱含着激励当代人续写复兴华章的壮志豪情。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音符,终将在新时代的天空下继续回响,唱响一个民族的不屈与昂扬,指引着我们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前行,在传承薪火中开创未来。(王俊 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