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汛期,我国降雨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夏秋季节雨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是我国自古以来面临的自然现象。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摸索、创造出不少治水兴水的有效手段。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甄选6件特色文物,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带你探寻我国古人整治水利、防治水患中的智慧。
(☝点击海报,聆听文物故事)
“身长三尺、背披鳞甲、双目圆睁,我正专注地紧盯着水面,随时准备对付河水的上涨。我是传说中龙所生的九子之一蚣蝮,天性好水。所以,人们常常把我的形象安放在堤上和桥侧,赋予观察水情、镇消水患的‘职责’。这次我出现的地点,是北京城正阳门前的护城河边,让数百年之后的人们得以了解明清正阳桥和护城河道的位置。”
——来自明正阳桥镇水兽的自述
文物简介:
明正阳桥镇水兽现位于北京正阳门箭楼之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镇水兽用花岗岩雕刻而成,俯卧在雁翅石条上,形态浑厚大气,造型逼真;头朝东南,俯向水面一侧,尾向西北,略弯曲,身被鳞甲,局部饰祥云纹;距现状地表深2.5米,长3米,宽1.4米,高48厘米。兽首前倾约12度,前倾造型形成高效导流面,洪水冲击压强模拟测试显示减阻率达17%。镇水兽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对研究北京城护城河及防御、水利、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李春鹏 统筹:唐颖 储佩君 雪晓楠 文案:孔繁鑫 制作:孔繁鑫 曾震宇 设计:杜丹
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