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句话出自《荀子》第4篇《荣辱》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温暖的话语,比棉衣还暖人心;而伤人的话,比锋利的长矛还要刺痛。语言,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却往往也是最昂贵的。一个人能不能说话、会不会说话,决定了他的人缘、事业,甚至整个人生的走向。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最聪明的,但他们一定懂得“说话的艺术”。
《周易·系辞传》有句名言:“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强调了语言的影响力。而荀子则进一步探讨了语言与做人做事的关系,认为恭敬有礼的举止,比刀剑更有力量,骄横无礼的行为,则是自取祸患。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有智慧?如何让嘴巴成为加分项,而不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会说话,才是大智慧
很多人以为,话说得漂亮就是会说话,其实不然。荀子告诉我们,真正的“会说话”不是嘴上功夫,而是有分寸、知进退、懂时机。
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心直口快,自诩“快人快语”“有话直说”,却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结果人缘越来越差。他们喜欢在公众场合揭别人的短,觉得自己幽默风趣,殊不知已经伤了别人的自尊。他们在该沉默的时候喋喋不休,在该发声的时候却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做任何事情都要得体。什么叫得体?就是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什么事情该怎么做。简单来说,就是要掌握以下三点:第一,言之有物,不要空谈。话说多了,未必是好事。有些人喜欢高谈阔论,表面上滔滔不绝,但实际上却毫无内容。荀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言谈,应该是言之有物,富有见地。在说话之前,我们应该思考:这句话是否有价值?它是否能够帮助别人?说完之后,是否能够促进事情的进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如不说。第二,言之有度,不要口无遮拦。古人云:“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说话过度,不仅容易暴露自己,还容易伤害别人。生活中,有些人说话不过脑子,喜欢口无遮拦不但容易得罪人,甚至会给自己惹来大麻烦。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懂得留有余地,不轻易下结论,更不会随意评价别人。第三,言之有时,不要喋喋不休。话要在对的时间说,才是好话。比如:当朋友遇到挫折时,与其指责,不如鼓励;当对方正在发脾气时,与其争辩,不如沉默;当自己不了解情况时,与其胡乱分析,不如倾听。说话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
能沉默,才是大境界
很多人以为,嘴巴要“能说”,其实“会闭嘴”才是真本事。很多时候,说错话的后果,比不说话更严重。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发声。他们不会随意发言,更不会在不该说话的时候信口开河、乱说一气。第一,有些时候,沉默比开口更有力量。当别人发怒时,沉默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当别人在炫耀时,沉默是最优雅的回应;当对方误解自己时,沉默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沉默不是软弱,而是智慧的选择。有些人之所以在社交中吃亏,不是因为不会说话,而是因为话说得太多。第二,学会“听”比学会“说”更重要。在语言的艺术里,荀子非常强调“听”的重要性。在言谈中,我们不仅要听对方的言语,还要观察对方的行为,判断对方的本心。
真正聪明的人,会先倾听,再发言。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话更有针对性,也能让自己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
你的言行,就是你的人生名片
荀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仅要会说话,更要言行一致。在生活中,有些人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但行动却完全相反,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嘴上说要努力,却整天抱怨不止;他们嘴上说要尊重别人,却总是言语刻薄;他们嘴上说要宽容,却总是斤斤计较。这样的人,不管说得多好听,最终都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听言观行,而不是听言信行,是用行动去证明自己,而不是靠嘴巴。言行一致,话语才会更有力量。
荀子关于语言的智慧,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能力,更取决于他如何说话,如何行动。 说话是一门艺术;做人,更是一门学问。说话之前,我们要先思考,不空谈,不乱说;面对问题,少抱怨,多解决;在与人的交往中,懂得尊重,言语得体。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让自己的言行更有分寸,更有力量,让人生更加顺畅辉煌,让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