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政葳 张晨昊)9月1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在会上表示,近年来,科技对文物工作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重要进展。
乔云飞介绍,科技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方面,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火灾探测、自动灭火、防盗预警等新装备,大幅提升了文物风险监测预警的能力。由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发的馆藏文物防震成套技术装备,经受住了多次6级以上地震的考验。常见虫霉在线识别系统和新一代便携式熏蒸装备投入使用,馆藏环境监测及调控技术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
科技拓展文物保护路径方面,石窟寺岩体稳定性评价、裂隙渗水治理等取得了创新成果。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都已取得了突破。由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发的世界首个文物多场耦合实验室投入使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时序变化可以在实验室的方寸之间得到有效模拟。
科技助力考古发掘研究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古基因组捕获技术,大大推动了东亚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研究进程。沉积物古DNA分析方法的拓展,推动了在青藏高原成功获取东亚首例丹尼索瓦人DNA,开启了我国沉积物分子考古的新时代。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成为发现双槐树、三星堆等遗址丝绸残留物的利器。
科技赋能文博智慧管理方面,国家文物局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和北斗定位等“空天地网”技术,实现了“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弥补文物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各地积极探索推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平台、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文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等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效。
科技支撑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数字化技术成为文物展示利用的关键手段,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创新示范应用不断涌现。由我国牵头发起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瓷器起源、传播与全球化”等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参与,文物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价值不断凸显。
乔云飞表示,文物保护要靠科技。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提高保护研究水平,创新技术集成应用,丰富文物展示传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