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唐朝诗人李白遥望汉家陵墓时,写下的诗句。时至如今,秋日如昨,而文化遗产已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获得了全新的保护与展示。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前夕,记者走进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感受互联网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的“数字生命”。(记者 孔繁鑫 李伯玺)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中,数千件秦俑“俨然列阵”。李伯玺 摄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中,等待三维采集及修复的兵马俑残件。李伯玺 摄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中,采集数据的传感器处处可见。李伯玺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数字沙盘、全息投影演示秦始皇帝陵整体布局。李伯玺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墙面投影演示墓葬结构。李伯玺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大屏展示兵马俑面部数据库。李伯玺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大屏动态展示百戏俑的多种姿态。李伯玺 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游客观看沉浸式军阵场景影像。李伯玺 摄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内,声光电技术丰富着陪葬坑展览体验。李伯玺 摄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内,以投影技术呈现阳陵地理区位。李伯玺 摄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内,传感器实时监测陪葬坑裂缝。李伯玺 摄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内,以“姗姗”形象制作的虚拟数字人提供讲解服务。李伯玺 摄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以“姗姗”IP形象开发的文创产品,让该馆“镇馆之宝”走进日常生活。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展示的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全息投影展示陕西元代蒙古贵族墓壁画。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观众体验虚拟文物拼接。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观众体验通过拍照生成AI古装照。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观众欣赏数字化李倕冠饰。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观众通过VR眼镜观看壁画。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小朋友通过MR眼镜导览与展品“互动”。李伯玺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小朋友聆听来自周代的礼乐声音。李伯玺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讲解员借助数字化装置介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过程中的考古发掘情况。李伯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