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智里的文物故事”系列】
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第五展厅,一处展柜前围着不少观众,他们或是举着手机定格光影,或是贴着玻璃细细端详,还有人在轻声讨论着这件文物的精巧工艺。吸引众人目光的,正是馆内“明星展品”——复原后的唐代李倕冠饰。
“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李倕冠饰于2001年出土于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建校过程当中所发现的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李倕的墓中。这件唐代公主的冠饰重800余克,高42厘米,由370多个宝石组成。金、银、珍珠、绿松石、紫晶、琥珀、象牙、贝壳、玉石等十余种材料,再加上铸造、捶打、鎏金、贴金、镶嵌、掐丝、金珠、平脱、彩绘等多种工艺,令其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唐之风。
观众通过互动体验装置现场“试穿”唐代服饰。李伯玺/摄
然而,其出土时早已“面目全非”。陕西考古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中德双方考古工作者们先是将这件文物整体“打包”带回实验室,再通过显微照相技术逐一进行定位记录,并按原始位置逐层恢复还原,整个保护清理与复原工作历时约一年三个月。“李倕冠饰也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套复原的唐代冠饰。”
借助数字化技术,一件件文物,在文保人员的手中重焕新生。如今,观众不仅可以直观、分层地看到李倕冠饰被发现时数百个“零件”叠压在一起的样貌,还能通过互动体验装置现场“试穿”唐代服饰,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风韵。
策划:李政葳 撰文:雷渺鑫 摄制:曾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