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5篇《非相》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会说话简直是一个硬通货。在职场里,那些说话有分寸、有逻辑的人,总是会有更快的升迁和加薪机会。在社交圈中,那些说话有分寸、有逻辑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反之,那些张口就来、不过脑子、随心所欲说话的人,不是得罪人,就是让人敬而远之。
古人对“会说话”这件事是很讲究的,荀子在《非相》篇里详细探讨了这一问题。“会说话”不仅仅是嘴皮子功夫,而是一种高级的智慧。一个人的格局、品德、智谋,往往都隐藏在他的言语之中。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嘴巴更值钱,说话更有分量呢?我们看看荀子的答案。
“辩”是什么?只是斗嘴吗?
说到“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争论、辩论,甚至是“嘴炮”“打嘴仗”。但荀子告诉我们,真正的“辩”并不是无休止地争论,而是通过语言交流,达到思想沟通、观点碰撞,最终让彼此都能有所收获。换句话说,真正有智慧的“辩”不是为了争个输赢,而是为了让自己和对方都更清楚问题的本质所在。譬如商业谈判,不是为了唇枪舌剑,逞口舌之快,而是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实现互利共赢;再譬如,外交辩论,不是为了压倒对方,而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所以,“辩”不仅是话术,而是格局。真正的“辩”,是有层次、有境界的,而不是单纯的抬杠或斗嘴。
“辩”有高低层次的不同
荀子在《非相》篇里提到,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但不同层次的人,说出的话却有天壤之别。也就是说,说话这件事,看似谁都会,但水平差距其实很大。荀子把“辩”分成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君子之“辩”关注道义,传播正能量;讲话有逻辑,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言谈有分寸,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能够审时度势,该说的时候据理力争,不该说的时候则保持沉默。而小人之“辩”恰恰相反,口无遮拦,什么话都敢说;喜欢炫耀自己;传播负能量,抱怨社会、贬低他人;争论时不顾逻辑,纯靠情绪宣泄。
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反映了他的内在修养。会说话的人,三言两语就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让人如沐春风;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让人尴尬,甚至拉低自己的格局。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谈之中见人品,聊天之中看修养。
“辩”得好不好,关键是把握分寸
荀子给出了几个关键原则:第一,能说会道不一定好,关键看“该不该说”“什么时候说”。荀子认为,说话不合时宜,就算说得再好听,也是一种错误。说话不仅要会说,更要学会“闭嘴”。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在你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他却对你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后悔了吧?”这些话虽然可能是好心,但说出来的时间点不对,反而会让人反感。荀子告诉我们,真正的“辩”不是为了展示自己,而是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能在最合适的时机,说最恰当的话。第二,先思考,再开口。荀子提倡“先想后说”,而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在与他人沟通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说这句话有意义吗?会不会让场面更加糟糕?我说这句话对别人有帮助吗?是出于善意还是情绪宣泄?在这个场合适合说这句话吗?说了之后会不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或只要有一处是否定的),那就先保持沉默,不如不说,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再说。第三,逻辑比情绪更重要。真正的“辩”不是靠情绪化表达,而是靠逻辑说服别人。很多人在发生争论时,容易情绪化、非理性化,开始提高音量,甚至攻击对方。其实,有理不在声高,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说服不了对方,往往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对立。荀子告诉我们,想要真正“辩”得好,就必须学会控制情绪,理性表达。在对话时,如果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激动,就停下来,让自己冷静一下,再继续说话。保持冷静的人,才能真正掌控局面。
“听”比“辩”更重要
荀子强调,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智慧,不仅体现在他说了什么,更体现在他如何倾听。很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现实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在和别人倾诉烦恼时,对方还没听完,就打断你,开始滔滔不绝地给你各种建议。或者,你在和朋友探讨问题时,对方不断地在打断你、反驳你,而不关心你在说什么,他其实并没有认真听你说的话。这种人,不是在“辩”,而是在“表演”,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沟通,而是在炫耀自己多聪明、多有主见。但真正的君子之“辩”,是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只有真正听懂了对方的想法,才能给予合适的回应,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语:会“辩”,才能行走天下
真正会“辩”的人,不是靠嘴巴赢得争论,而是靠智慧赢得尊重。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随便发泄;他们用逻辑去说服别人,而不是用声音去压倒对方;他们愿意倾听,而不是急着表达自己。说得好的人,朋友多,机会也多,人生的路自然也会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