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地坛的树影与书页重叠,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如期而至。这里是爱书人再次相逢的盛会,是从业者与读者交流新知的场域,也是北京书香最盛的所在。书里有往昔,书市有新缘。让我们走进“一城书香”,去发现爱书人的故事。
北京出版集团
刘瑶来时风尘仆仆,还没放下挎包,就被我们拉到展位内接受采访。她的眼睛明亮,透着向上的坚韧。她讲述的书市故事与编辑工作紧密缠绕。伴着她的详细介绍,许多读者也慢慢围拢过来,展棚变成了临时的“图书博物馆”。因篇幅所限,许多图书精妙之处,无法一一展开,还请读者朋友们亲临北京出版集团展区,现场翻阅、细细品味。
(左)李一凭 装帧设计师(中)刘瑶编辑(右)陈平编辑
记得去年书市,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与老伴一起从我们摊位前路过。他看到我们展出的北京文化类图书,停下来很感兴趣。因为我们是北京的出版社,出了不少和北京文化相关的图书。
他问我们能否帮他出书。原来,这位老人曾参与过很多北京园林水系的修缮工程。例如,颐和园的水系改造,他希望能把这些关于北京水系的内容结集出版。
后来,我们与他建立了联系,了解到他有许多故事,甚至还写了一部小说,记录自己的经历。在书市展台的交流中,他翻看我们的书,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虽然到现在他编纂的书,我们还没能出版,但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地坛书市就是一个极好的窗口。
在地坛书市,编辑可以和读者走得很近,甚至能转变彼此的关系。最初他是我们的读者,后来逐渐变成作者。
如何了解读者,其实一直是编辑思考的重要课题。地坛书市给了我们契机。
这也是为什么编辑喜欢来地坛,因为在这里可以走近读者,倾听他们的声音。
我一直觉得,纸质书与电子阅读器不同,它能带来触觉和嗅觉的体验。翻书时的沙沙声、墨香以及纸张的触感,会让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瞬间安静下来,真正沉浸在知识和情感之中。
今年我们展位重点展示的图书是“大家小书”丛书,例如介绍中国古代兵器、乐舞文化等的书籍,都以小切口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家小书·译馆”系列”系列,我本人也参与了编辑。所谓“大家小书·译馆”系列”,可以理解为外国的名家、学者们写的“大家小书,都是经典名作,有些大家很熟悉,有些咱们中国读者可能并不了解,但是非常有价值,我们就收录进来。我们的选纸特别在乎“触感”带给阅读的美好体验,很多读者拿到书都觉得手感非常“治愈”。从德国引进的“贝克通识”系列,也属于“大家小书·译馆”系列。还有“大家小书”青春版,主要收录了很多我们在求学阶段接触过的内容,有的在课本里读过,有的则是必读经典。轻便的设计、舒适的纸张和较大的字体,让阅读体验更轻松。
我们的另一条产品线是博物类书系。例如在这本《花的语言》中,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感激,还追溯了花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象征意义,涵盖诗歌、文学、绘画和电影等多个维度。还有“动物肖像”系列,是从德国马蒂斯出版社引进的作品,多次获得德国“最美图书奖”。
这些书系体现了我们一贯的理念:出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延伸。无论是适合学生的青春版,还是经典的小精装,或是具有文化深度的博物系列,都希望能让读者在不同的场景下,获得阅读的美好体验。
展台位置:名社精品专区001-014
作为一个从小在地坛旁边长大的北京孩子,我对于地坛书市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小时候,我就住在河沿边。每年举办地坛书市,姥姥、姥爷都会拉着我来转转。
不过,当年的我对于书市还很懵懂。那会儿我惦记的不是书,是玩具套圈、气球打靶……至于“书市”,不过是我玩游戏的背景音。
二十年后,我成为了一名出版人。再来地坛书市,感觉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家总说“现在没人看书了”,其实来地坛书市转一转,就能看到买书的人还是很多的——有满头白发的老人,青春靓丽的年轻人,还有和我小时候一样来懵懂逛展的小朋友们。书市不老,读者也不老,只不过换了模样。我相信,读书的人永远在,好书也从来不愁卖。
今年我们社在地坛书市重磅推出了《我与地坛》2025典藏版、《我与地坛》图像小说、《史铁生全集》15周年典藏版以及众多精美周边。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版本的全部文字都是从史铁生电脑提取或手稿录入的,一直被誉为“最可采信的文本”,很受读者欢迎。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展位——名社精品专区001逛逛,没准就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啦。
展台位置:名社精品专区001-014
中国妇女出版社
(左)闫鹏宇(右)孙鹏
从小时候起,家人就会带我来地坛公园玩,也经常逛书市。这里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对书的这份缘,也成为我选择职业的一份初心。我在出版社工作了二十多年,亲眼见证了地坛书市从单一的卖书场所,发展为文化活动的综合体。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坚持参加地坛书市——不仅是卖书,更是了解读者、积累反馈、传播文化的一次机会。
去年的地坛书市,我们就注意到地坛书市读者的不同,来到这里的读者,绝不单单是因为打折优惠的信息,来到这里的大家更像是一种文化打卡,对图书创意的一份追求,更关注这里的“新鲜”和“文化价值”,出版社更是带来了不少的新书、畅销书。
其实,很多编辑、营销人来地坛书市,并不是为了卖书,而是要在这里听取读者反馈和心声,比如新书的封面、版式设计,书名的喜好,内容周边研发的反馈等等,这里有最真实的信息,最直白的意见,不论对选题策划,还是营销计划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就像我们昨天刚送来的成语故事套书,是我们社的新品,还没正式上市,我们在摊位摆了几本,观察读者反应。家长和孩子愿意当场购买,就说明这本书的潜力很大,这对我们后续重点推广图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为了这次地坛书市,我们从五月份就开始策划,推出这套“糯糯星球”系列的互动书。每一页都有一个哲思的问题,读者可以通过投掷骰子与书上的问题互动,从而带动读者多维度地思考。营销瞄准地坛书市尝鲜上市,书市后9月23日全国上线。这本书也是“糯糯星球”系列的第一本,后续还会有更多系列产品面市,读者粉丝们的反馈,也为图书后续“策划”提供推力,读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出版方向,使更多的人通过创新文化呈现得到快乐。
在去年的地坛书市,我们还注意到,读者对“情绪价值”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比如有个姑娘买了29元的书,在小红书发笔记说:“又被男朋友说乱花钱了,但我喜欢。”这就说明书本身打动了她的心。再比如我们做的杜邦纸帆布包,印上精选的名人的金句,这两年也很受年轻人喜爱。这些包上的“金句”触动了读者,更通过把它“背”出去来向外界表达本人的情绪与观念。融合发展,书与文创结合,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包括我在内,很多编辑、发行来到地坛书市,与读者面对面,通过真实紧密的“触达”来得到一手素材。这也是每次书市我们都会轮班到现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会观察行业新书的封面设计、内容企划等方面是否受欢迎。在地坛书市,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从而指导后续的图书企划与上市策略。
同时,我们也会在小红书上搜索“地坛书市”相关话题,得到的市场情况印证了这一点。读者不是晒“买得便宜”,而是晒“发现好物”。比如我们的骰子书、人民文学的毛边书,都成为热门分享。这说明地坛书市一直以一种年轻的姿态在前行。
书市也是我们在线上延伸品牌推广的一个重要机会。在地坛公园这样一个有文化积淀的环境里,我们邀请了小红书达人来展位打卡,宣传样书。借助地坛书市这样一个线下的契机,反哺于我们的线上宣传推广,让图书的传播更有温度,也更能触动人心。
这次展销的一半场地被设置成互动空间,大家可以在这里掷骰子,在体验“随机性”的过程中,感受《天上的太阳有瑕疵,何况人间!》一书中关于各种问题的思考。首批300册尝鲜版在上周末已售罄,我们正准备更充沛的货源,对地坛书市下个周末的销售充满信心。
展台位置:名社精品专区24-25号
清华大学出版社
我在出版社负责大型书展的组织工作,过往参与的展会多以品牌宣传为核心,投入动辄几十万。但今年,我们决定将目光转向更贴近大众生活的线下书市。在多方打探值得参与的线下书市时,“地坛书市” 被反复提及。大家都说,这是北京的文化名片,是每一个与书结缘的人都绕不开的地方。于是,带着满满的期待,我们来了 —— 这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首次地坛书市之旅。
从报名到各项通知安排,看着上百个参展单位轻车熟路的样子,我们这些 “新手小白” 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过程中却受到了诸多关照与保护,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原本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可展位一亮相,便出乎意料地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其中有不少是每年必来的老读者,见到我们时,既意外又兴奋,甚至带着点 “小质问”:“你们怎么才来啊!” 他们还热情地分享,自己的亲戚或是孩子就是从清华毕业的,那种亲切感,就好像找到了家人,让我们瞬间融入了这个热闹的书市大家庭。还有不少清华校友特意赶来 “认亲”,诉说着对清华园的不舍与眷恋,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双向奔赴的美好。
在现场,我发现有很多小军事迷。特别是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到我们展位,原本家长只是想买个清华的小本本,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没想到小军迷们一站到军事系列图书前就挪不开脚步,缠着爸爸妈妈一定要买一套。其中,《世界轻重武器大百科》卖得最火,我们紧急安排了两次补货,可还是销售一空。军事系列图书的热卖,不仅展现了大众对军事知识的浓厚兴趣,更让我看到,大家对国家实力和历史纵深的关注,正从以往的盲听盲信转向理性认知,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然,教辅类图书也是本次书市的销售重点。大家对 “清华” 品牌的信任,直接带动了教辅图书的销量,而我们也不负这份信任,特意带来了众多与 “清华附中”“语文报”“中国日报” 等知名教育文化机构合作推出的产品,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辅图书。
文创产品则是我这次格外用心的一个版块。我们的文创产品以往多以宣传为目的,今年是第一次尝试线下推广。在设计上,我们兼顾了清华特色和图书特色,诸多产品以清华紫为主色调,还巧妙融入了清华词条中的校训、名句,既具有激励意义,又不乏实用性。很多小朋友挑选后,说要拿去送给自己的好朋友,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我不禁猜想,在赠送的那一刻,他们是否也立下了顶峰相见的约定。
今年我们还带着清华建筑设计院的文创产品一起来到“地坛书市”,这些带着清华印记的文创产品,成了年轻人的 “打卡好物”,也让不少家长驻足停留。他们说,希望这些文创能让清华精神陪伴孩子成长。确实,这些小小的物件,正成为连接读者与清华的情感纽带,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次地坛首秀,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清华社用书籍架起了知识的桥梁,用文创传递了文化的温度。不妨趁着这秋光正好,到地坛书市的清华社展位走一走,在军事典籍中触摸历史脉搏,在特色文创里感受学府风华,相信这段阅读之旅,定会成为你这个秋天最珍贵的记忆。
展台位置:名社精品专区20号
(张妍 郭云天 祝昕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