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助力世界文明对话
——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主题沙龙举办
光明网讯(记者 张倩)2025年9月22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主题沙龙在徐悲鸿纪念馆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围绕“彩塑壁画的数字化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对话世界文明”话题进行交流与分享。
“彩塑壁画的数字化阐释与展示”主题对话现场。(主办方供图)
沙龙上半场对话聚焦“彩塑壁画的数字化阐释与展示”,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主持。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以《佛光寺东大殿彩塑壁画的数字化阐释与展示实践》为题分享了山西省佛光寺数字化案例,突出和强调了工作组织中需要坚持数字化的原真性、专业性与跨界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山西省古建筑数字化探索的重要力量,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表示,随着《黑神话:悟空》《浪浪山小妖怪》等游戏影视热潮来袭,山西省古建筑重新“焕发青春”。面对暴增的客流量,如何更好地坚守对文物的尊严、对观众的尊严、对文物工作者的尊严,成为数字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策展人、原馆长刘晓波以法海寺为例给出答案:“观众在观展前可以在数字化场馆中做足功课,到现场后不再听只是看。”作为策展人,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看得清、看得懂。刘晓波表示,数字化只是手段,核心是要面向观众做好文化遗产的解读和阐述。
“文化遗产对话世界文明”主题对话现场。(主办方供图)
沙龙下半场对话聚焦“文化遗产对话世界文明”,由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原馆长许杰主持。
泰国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博物馆总馆长妮塔娅·格诺蒙坤重点介绍了曼谷国家博物馆“泰国早期国家历史与古代海上贸易航线”特展中“早期国家时期”和相关展品的例证,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紧密相关。
“数字化的加入成为了现存文物研究的关键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家学者皮德罗分享了其在欧洲和在中国各个博物馆进行的“琉璃釉陶塑雕像”研究问题。他表示期待未来中国开展原址的虚拟重建,重新发现中国失落的文化遗产。
如何更好地开展世界文明对话?天津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陈卓认为,博物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是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对话平台,在构建未来艺术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博物馆可以起到的‘先锋作用’。要让每一次展览、每一次研究合作、每一次人员互动,都成为构建相互理解、尊重、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块基石。”陈卓说。
不仅是博物馆,美术馆也如此。广东省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以丰富的案例说明了美术馆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重塑文化体验的工作,并分享了广东省美术馆致力于建构国际化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平台的探索和努力。
文物展览是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展览处处长罗利君介绍了中法文化旅游年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的生动案例。
本场沙龙由北京市文物局承办,徐悲鸿纪念馆协办,来自国内外文博专家学者、策展人等近百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