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中国刺绣艺术中,苏绣山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针作笔,以线为色,通过可触摸的经纬、极致的密度,构建出山川宇宙的深邃意境和无尽韵味,充满浓郁的诗性之美。
苏绣山水的创作题材,多取自历代名家山水画作以及江南美景,绣缋共工,深受“吴门画派”影响和地域文化熏陶,形成了含蓄内敛、精致雅洁的艺术格调,结合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工艺特征,以独特的丝韵不断演绎江南山水之美。
意象造型是苏绣山水的显著特点,也是刺绣工艺、传统美学与山水意象诗性融合的重要桥梁。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写道:“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苏绣艺术家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理念,将山水物象转化为情思意象,通过针脚的疏密走向和色彩的微妙衔接,实现丝理与画理的意境交融,用丝线丹青构筑出气韵生动的诗意山水。可以说,苏绣山水是刺绣艺术家对客观自然山水“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意象化审美表达,更是刺绣诗性美学意蕴的哲思再现,绽放出独特的工艺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光芒。
中国传统山水画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万千意境。苏绣艺术家深谙这一理念,在山水题材创作中巧妙利用绣地绢帛本色的“虚”(空白)与丝线绣制的“实”(形象),营造出“超以象外”“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空间意境,打破了传统刺绣的密集形态,提升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姚建萍领衔创作的《锦绣江南》,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近景处的烂漫春花、巍峨山峦与远景中的浩渺太湖、朦胧风光相呼应,将太湖欣欣向荣之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法创作中的计白当黑原则,在当代刺绣中被广泛运用,使作品充满现代美感与韵律美感。梁雪芳《荷韵》以虚实相间的针法为观者呈现出江南冬日荷塘清冷宁静的意境。前景与中景的残荷技法写实,采用黑色绣线表现枯荷多姿的形态。留白的背景与残荷形成疏密有致的节律,呈现出素朴淡雅之美,同时也预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新生。这种留白巧妙再现了南方荷塘的意境与枯而不朽、凋而不伤的哲学之美。
丝线是山水画刺绣不可或缺的媒介。苏绣主要使用天然桑蚕丝,并讲究“劈丝”。天然桑蚕丝具有良好光泽,通过劈丝可以绣出极为细腻的画面层次,不同色阶的丝线交织堆叠,能产生微妙的光影变化,赋予作品以真实感和生动性。线与色的交融,使苏绣山水充满灵动的生命韵律与含蓄的东方韵味。
山水与刺绣的融合,让我们看到艺术多元创新的活力。苏绣山水不仅延续着江南文脉,也蕴含着人类对诗意生活的追求。随着时代发展,相信苏绣在对传统文韵与现代审美的深耕中,会打开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田欣)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8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