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步入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厅,首先看到的不是整齐排列的展柜展品或介绍详尽的文字展板,两座土方赫然入目。土方内部,一些区域已被发掘开来供游客参观,透过脚下的玻璃还依稀可以看到遗址内部的样子,其余部分则依旧保持原状。内部展牌上标注的“西汉”字样提醒着来往众人,这不是博物馆为提升游客参与性和互动性而修建的遗址复原模型,而是真真切切的考古现场。
遗址展厅内保留的考古发掘现场
据悉,为配合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建设,2020年9月至12月,考古人员在博物馆用地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共清理出西汉至明清时期遗迹408处。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讲解员王晓光介绍,由于此次考古发掘是在博物馆用地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在发掘结束后,博物馆即在此基础上进行建造。考古现场被原样保留,完整的考古探方、地层及一组西汉至魏晋时期遗存也被全部保留下来,在遗址展厅中展示遗址区局部发掘清理完成后的状态。“本遗址区是路县故城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遗址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王晓光说。
整个遗址展厅共展示西汉时期水井遗迹3处、东汉时期水井遗迹1处、汉魏时期陶窑遗迹一处,反映了汉魏时期手工业的繁荣及聚落发展的情况。据介绍,考古工作者还采集了遗址中不同地层的土样进行微量元素分析,了解不同年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变化,从而客观全面地还原路县故城遗址的全貌。
西汉时期的水井
这种原址整体保护、整体展陈的方式激活了曾经的城市记忆,让观众不只是单纯观看展厅中冷冰冰的展品和介绍,而是亲身走进考古现场,与历史遗迹近距离接触,从而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王晓光告诉记者,遗址展厅中还有大量原始遗迹尚未进行发掘,这为今后的持续考古发掘工作预留了空间,如有需要,会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勘探发掘。观众也将有机会现场观看考古工作的开展过程,遗址展厅也将成为观众可参与的动态展示空间。
不同时代地层
路县故城遗址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同样以“先保护后发掘、边考古边展示”的“公众考古”理念规划来建设。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同步运行,也让这里成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
与博物馆相似,作为北京地区首个在城市基本建设考古中完整保护下来并建成的遗址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同样直接建造在遗址原址之上。杨晓光向大家介绍,整座公园以路县故城遗址范围为基础,在原遗址上覆土一米进行绿化建设,并结合考古发掘情况和汉代县级城市生活规制,复原汉代路县故城城内格局,打造城内生活场景的游览景点。
遗址公园南门城墙
在目前已建成并开放的一期、二期项目范围内,城墙南门模拟原城墙色彩,利用复合仿土材料对城门进行外观复原,并利用冲刷工艺使城墙具有纹理性,直观展示了城门的位置和尺度,呈现汉代路县故城的历史厚重感。公园建设时,在汉城墙地下遗址原位上利用“覆土+绿化标识”方式进行地上土城墙轮廓的模拟展示,其下方即是当年的汉城墙遗址。
此外,从入口至城墙南门大道还利用固化土铺装仿造入城主路,深浅不一的脚印沿着车辙的痕迹从入口一直向北延伸,全长约170米,模拟重现了汉代此城城门外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整座公园不仅在原址正上方复原重建,还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力图模拟和还原汉代时路县县城的历史风貌。(光明网记者 张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