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张悦鑫 实习记者 赵靓)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黔瓜灯艺非遗传承工作室”内,一群来自计算机、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正凝神聚气、沉浸于瓜灯雕刻的世界。刻刀在葫芦表面游走,沙沙声轻响,传统技艺与工科思维产生了奇妙共鸣。
“注意手腕力度,线条要流畅自然。”工作室负责老师王美轻声叮嘱,不时俯身调整学生的握刀姿势。展架上的作品渐次丰富:既有描绘贵州山水的写意之作,延续着六百年的文化脉络;也有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创新作品,在传统纹样中嵌入科技基因。
清镇瓜灯雕刻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以南瓜、西瓜、葫芦瓜等为原料,因材施艺,演绎出多样艺术效果。依托这一技艺形成的“清镇瓜灯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与民俗风情。2023年,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将这门古老技艺引入校园,成立非遗传承工作室,为工科教育注入人文养分。
“清镇瓜灯雕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非遗不仅是责任,也是工科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王美表示,工科生凭借其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出色的动手能力,在精细刻画和空间结构把握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工程制图知识帮助学生精准控制雕刻比例,力学原理支撑作品结构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则用CAD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在虚拟空间反复打磨细节,让创作更高效精准。更有学生引入AI技术,使瓜灯能感知光线、声音并实现语音交互,让传统工艺在科技赋能下“活”起来。
学校的传承实践,早已超越技艺传授本身。通过非遗讲座、工作室展览、特色体验等活动,越来越多校内外师生与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形成“传承人示范——学生创作——公众参与”的活态传承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技艺传承与学科融合,让非遗教育成为美育与劳育的重要载体。”王美表示,学校计划进一步完善工作室建设,推动瓜灯雕刻与思政教育、通识课程深度结合,培育更多兼具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青年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