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科技,在不断破界中寻求共生之道
——2025北京文化论坛
“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侧记
1个平行论坛、2项成果发布、3场专业沙龙——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圆满收官。围绕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来自文化、科技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展开交流对话,深入探讨科技与文化的边界,并分享了他们关于科技与文化如何共生共融的思考。
“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现场
科技赋能:AI已从“辅助手段”发展为“方法论”
“对于当前文艺家和文艺界来说,如何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激发文化原创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时代。AI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
从绘画到动画,从音乐到影视作品,从出版业到网络文学……文化各领域无不受到AI的渗透,以往看似高不可攀的创作门槛,正在被AI冲破界限。
今年以来,从《哪吒2》到《浪浪山小妖怪》,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两部影片大获好评。对此,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说,科技拓宽了电影的形式与表达。AI时代也同时实现了电影产业的“降本”“增效”“提质”。导演、编剧、制片人陆川感慨AI给影视创作者带来的幸福感,他将AI比作是在旷野上孤独脆弱猎人手里的弓箭,可以指哪射哪。
“AI对音乐创作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看来,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难被AI学习的,但AI根据贝多芬残存手稿续写的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却准确地抓住了贝多芬曲子的特征,可见AI已成功进入音乐领域。
网络文学作家柳下挥也表示,数字时代下大众文艺的“大众性”正在被重新定义。网络文学在数字时代真正做到了全民创作,互动非常及时。据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副总经理,联合在线(深圳)数字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克凌介绍,AI目前在儿童图书出版、标准化校对、市场营销等环节都有所应用。
对于AI在文化各领域的渗透,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从技术演进角度分析指出,AI已从“辅助手段”发展为“方法论”,正在重构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式。他提出,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已从“平行发展”走向“双向奔赴”,最终将实现“一人兼具文化与科技素养”的深度融合。
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沙龙现场。
边界探讨:AI无法取代艺术家,更不可替代价值观
放眼展望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试问二者的边界在哪里?
在孙立军和黄宗权看来,二者的边界取决于艺术家的审美。“用西方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审美非常重要!”孙立军以8K水墨动画《秋实》为例说,真正艺术家的审美是独创的,是AI取代不了的。黄宗权从音乐人的角度也表示,AI可以模仿风格,却难以创作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般跨越生死的爱情悲歌,也难以复现陕北号子那源自黄土地的粗犷呐喊。“音乐的灵魂,在于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共鸣。”黄宗权说,AI无法代替真正的顶级艺术家去思考。
柳下挥认为,虽然人类与AI共创的模式已经产生,但AI写作不能代替作家创作。“读者更需要鲜活生动、贴地气、有人味儿的小说,只有融入作家独特浓烈个人风格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柳下挥说。陆川也表示,非常个性化的剧本,任何一个AI软件都没法帮你来写。
“文化原创力不在于精妙复杂,而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的能力。”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认为,当代科技的意义不是消弭传统,而是赋予其新视野;不是标准化,而是倍增可能性。
“AI时代最不可替代的是价值观!”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认为,人是有缺陷的天才,技术超过人是一定的,同时技术也能激活人的“小宇宙”,激活更多新的可能。
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也表示,使用AI、发展AI,不是为了替代人类既有的能力,而是要以“人+AI”这种从未有过的智能体,创造新内容、开发新能力。
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边界与共生之路”沙龙现场。
共生之道:发挥人的力量,推进AI文化化
厘清了文化与科技的“边界”,那么文化和科技“共生”之道又该何去何从?
对此,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表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虽然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家化,但是能推进文化的大众化。同时,他指出,要警惕文化AI化,推进AI文化化。
“技术在不断更新,但文化艺术是永恒的,不会过时。”舒勇指出,科技与文化共生繁荣的关键是人。他建议加大对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孙立军也强调,面对AI,人要做好“三力”,即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这样科技与文化才可以实现共生繁荣。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呼吁传统创作者主动拥抱AI所带来的原生创造力,积极向更年轻的思维范式靠拢。
在黄宗权看来,文化和科技必定走向共生——科技可以赋能文艺创作,更好地实现人类创意,于是文艺题材发展边界不断被打破,不断激发文化原创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花建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交融推进机制形象地比喻为“双螺旋结构”——文化通过符号系统锚定群体的意义坐标,科技借由技术装置解构既有的认知边界。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共生立足中国,也惠及世界。如今,科技发展为文艺作品出海提供助力。法国元气阅读总编辑查尔斯・德威斯表示,中国故事借助网络以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通过平台实现作者与读者互动,读者或可转变为作者,大众参与门槛降低。放眼未来,苏州昆剧院原院长蔡少华表示,讲好中国故事要运用新的科技打通更多的可能,以艺术的语汇为人民服务,让中华文化在当下的新呈现中实现传承发展。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与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严霜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六大方向开展深度合作。
2025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签署共建“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文艺创新高地。
同时,由北京市文联与新华指数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的“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的正式发布,也为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可量化、可比较、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文化艺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光明网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