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中国节·中秋】
中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中秋“拜月”的起源也能在《史记》“朝朝日,夕夕月,则揖”的记载中找到答案。翻阅古老的书卷,会发现许多别样的中秋民俗,穿越千年,不断以新的姿态与我们重逢。
拜兔儿爷
兔儿爷(图片来源:新华社)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不可或缺的“吉祥物”。明人纪坤 《花王阁剩稿》 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中秋拜月有悠久传统,晚明时期的北京城中,人们以拜兔儿爷代替拜月,颇具地方特色。到了清代,兔儿爷更为流行,《都门杂咏》曾提及:“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其种类和造型也丰富多样,《燕京岁时记》描写道:“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
如今,兔儿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秋祭拜兔儿爷的仪式渐渐消失,但兔儿爷依然寄托着人们种种美好愿望:过年逛庙会和文创店时,人们会选择兔儿爷作为伴手礼,寄托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兔儿爷也深受外国友人喜爱,成为老北京鲜活的文化名片。
燃塔灯
江西省南城县麻岭下村烧塔现场(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清代梅霜崖用“不须缩版筑崚嶒,一柱擎空七级灯”来描述中秋燃塔灯的场景。江西南昌、吉安和赣州等地的地方志均有中秋燃塔灯的记载,每逢中秋,人们聚集在空地上,将瓦砾一层层垒成塔形,用火点燃,寓意新年胜旧年,生活红红火火。广东也有类似的习俗,称为“燃番塔灯”,《[道光]广东通志》记载:“八月十五之夕,儿童燃番塔灯……塔,累碎瓦为之,象花塔者其灯多,象光塔者其灯少。”
时光流淌,燃塔灯在岁月变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江西的“燃塔灯”加入舞台情景剧,融合音乐、舞蹈、灯光等元素,成为互动性强的文旅活动;佛山的“番塔灯”则与艺术展览相结合,在传承中酿出新意,让古村走上了一条活化升级的特色之路。
走月亮
“乌镇中秋‘走’月亮”特色主题活动(乌镇供图)
走月亮又称“走三桥”,是古时吴地中秋的习俗,妇女们会在中秋夜盛装出行,结伴赏月散步。清代记录苏州及附近地区节令习俗的《清嘉录》这样写道:“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书中所引的昆曲也唱道:“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时移世异,“走月亮”这项习俗,已慢慢从许多人的中秋仪式里淡出,沉淀为一代人关于团圆与童年的独家记忆。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创新举措让这一古老仪式从沉寂走向新生:浙江乌镇将其融入古镇旅游项目,邀请国风爱好者参与互动,以扩大这项古时民俗的影响力;上海豫园启动以月亮为主题的民俗灯会,推出民俗表演、主题灯组和特色光影秀,既丰富了“走”的活动内容,也点亮了与众不同的中式浪漫。
嘉徘
秋夕风俗-吃松饼(图片来源:延边博物馆)
在辽宁省铁岭市的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等地朝鲜族居住区,中秋节被称为“秋夕”或“嘉徘”。“嘉徘”本是一种织麻比赛,《三国史记》记载:新罗第三代王儒理王九年,六部各派两名宫女带领妇女分两伙,从七月十六日起进行绩麻比赛,八月十五按织布数量定胜负,输方以美酒佳肴款待赢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民间已经不再举办中秋织麻比赛,但仍保留了许多“嘉徘”其他民俗,如制作新米饭、松糕、打糕和蒸糕等传统美食,通过“黄牛游戏”祈祷来年丰收,“火烧月亮房”祝愿平安顺遂等。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有所演变,但“嘉徘”仍承载着一代代朝鲜族民众的中秋记忆。
习俗作为载体,反映的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无论是赏月、吃月饼这样深植人心的中秋印记,还是拜兔儿爷、燃塔灯等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的民俗仪式,其中蕴含的始终是人们对传统的坚守、对团聚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
翻动一张张泛黄的书页,一幅幅熠熠生辉的中秋月夜图在脑海中徐徐展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但有些重要的东西从未改变。
整理:任子薇、孙丹凝(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