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中国节·中秋】
中秋,作为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早已成为多种情愫的象征:那一轮圆月,照见了游子思乡的孤单,寄托了远方亲人的挂念,点亮了山高水长的归途,见证了天涯共此时的团圆。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份复杂的情愫中,更增添了一份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
不加菜的中秋
廖容标 资料图片
1939年9月27日,廖容标将军率领部队驻扎在山东泰安徂徕山南麓。正值中秋佳节,部下询问廖容标:“今天是中秋节,能不能给战士们加点菜?”廖将军听后迅速意识到战士们很可能因为日子特殊而有所懈怠,于是严厉命令部队加强戒备,不可放松警惕。随后,廖将军亲自带队在附近巡视,而从泰安、莱芜、新泰等地调集的四百多名日伪军正好选择在中秋夜偷袭。廖容标将军成功预判了敌军的诡计,迎头痛击敌人,日伪军仓皇撤退,死伤百余人,而我军毫发无伤。
迟到的中秋节
阅兵战旗方队中的“老虎团”荣誉旗帜(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1942年9月24日,新四军一师三旅第七团(后被授予“老虎团”称号)正在苏中四分区二窎镇和群众共度中秋,却被侦查员带来的消息突然打断:屡受七团打击的日军企图趁中秋之际偷袭根据地。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的粟裕决定见招拆招,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设伏、诱敌、阻击援敌。第二天下午,日军受新四军佯攻部队引诱到达谢家渡,我军故意示弱吸引日军逗留,又在傍晚时分从多个方向渡河,一同包围了谢家渡,歼灭日军如瓮中捉鳖。9月26日凌晨,谢家渡战斗胜利,七团押着战利品和战俘回到根据地。乡亲们听闻喜讯前来慰问,军民一起“补过”了一个安心的中秋。
火光里的中秋
八路军游击队监视日伪炮楼。(图片来源:中国国防报)
1943年9月,新四军皖南支队某连连长谢长华和指导员邓福生带领小分队在安徽无为以南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当地群众反映,在无为县的塔桥附近有一个敌人据点,鬼子经常下乡扫荡,百姓苦不堪言。谢长华找来表面向敌实际向我的村保长郑玉,联合制定了歼敌计划:郑玉率领佯装成老百姓的新四军小队,以中秋“慰问”名义为鬼子送物资。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谢长华等人带着为鬼子筹集的肉、蛋、月饼等,由郑保长领路到了敌炮楼。顺利进入敌炮楼的小队迅速占领据点,将鬼子打了个措手不及。十几分钟后战斗结束,敌炮楼最终在一片火光中被拔除。
水上的中秋夜
抗日战争中活跃在冀中白洋淀上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新华社记者石少华 摄
1943年秋,一路日伪军将经由安新县运送补给物资至保定,时任雁翎队政委的马仲秋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区委会制定埋伏计划。行动时恰逢中秋夜,雁翎队埋伏在河边的芦苇丛中,特殊的地形有效地弥补了我军装备上的劣势。随后100余名日伪军押送3艘漕船经过,在队长一枪击中旗舰上的瞭望哨后,我军向日伪军火力全开,取得了雁翎队首次正面抗敌的胜利,日寇津保水上航线也从此被切断。
又逢中秋,又见明月,过去的枪林弹雨,化作此刻的花好月圆。无数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守护家国,寄于圆月的家国情怀饱经岁月洗礼,成为这个节日独特而恢弘的注脚。
整理:任子薇、孙丹凝(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