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中国节·中秋】
丹桂飘香又中秋,花好月圆人长久。就在最近,社交平台上汉服飘飘的赏月身影、巧手制作的古法月饼、庄重雅致的拜月仪式、星星点点的暖光花灯等频频刷屏。这不仅是中秋节期间的应景活动,更是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新中式”生活美学盛宴。那些曾一度被很多人遗忘的仪式,如今不再只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或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化身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连接彼此的“社交货币”。
国风复兴,首先源于经济腾飞与国力提升带来的文化自信。当中国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年轻一代在这份日益坚实的底气中成长,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也从曾经的忽视、淡忘甚至疏离,转变为发自内心的好奇、认同与自豪。以手作古法月饼为例,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对精工细作、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的亲身实践。这种文化自信,使得年轻人能够以更平等、从容乃至休闲的姿态与传统对话。
中国人向来讲究仪式感,而中秋节与古代农耕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体现出传统节日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发展至今,中秋活动中所蕴含的仪式感与自然观,恰恰构成了一种精神映照——拜月仪式中的敬畏与祈愿,点花灯时的浪漫与祝福,乃至一件汉服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都为碎片化的现代生活注入了回归乡愁的可能。其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对精神归属的集体向往,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还乡”之旅。
此外,国风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风靡,也与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与个体表达需求紧密相关。在视觉主导的社交网络中,兼具视觉美感、文化内涵与互动参与特性的国风中秋活动,天然具有强大的“打卡”属性和传播潜力,并且成为了一种高效的“社交货币”:通过分享参与过程与成果,年轻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审美品位、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更借此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好”,构建基于传统文化兴趣的社群归属感。
难能可贵的是,当代青年对国风的追捧,体现出一种更为成熟、理性的文化心态。他们并非全盘接受传统的桎梏,而是以审视的眼光进行筛选、融合与再创造。他们所热衷的“新中式”,是传统精髓与现代审美、国际视野交融的结晶——可以是汉服搭配运动鞋的混搭风,是电子音乐与古筝曲的跨界尝试,是古法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巧妙结合。这种创新性传承,使得传统文化真正“活”在了当下,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有了“活”,才有“火”。令人欣慰的是,包括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在内的国风美学之风,已然吹到了全球。在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期间,海外社交媒体上也“同步上映”着国外网民穿汉服、做月饼等相关活动。这种跨越地域的参与和分享,不仅强化了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也使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创共享的动态过程。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都在为这场宏大的文化运动添砖加瓦。
国风美学的兴起,归根到底是文化自信、精神需求、社交动力与创新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标志着新一代中国青年开始自觉接续文脉,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定位自我文化坐标。这趟“文化还乡”之旅,目的并非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当下,更自信地走向未来。当千年月光再次洒向那些身着汉服的青春面庞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美学的复兴,更是一个古老民族青春力量的焕新!(谢伟锋)
策划:李方舟 王蕾
制作:董大正 王蕾
出镜: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