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诗城人·白
“墓前很安静,我把酒轻轻洒在地上,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网友“长安客·李”在当涂李白墓前的这段感言,经《人民政协报》刊载后,意外戳中了无数人心里的“李白情结”。他后续那句“那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像是一次对诗魂的朝圣”,更是道出了许多游客打卡马鞍山“李白文化”后的共同心声。
▲唐名贤李太白之墓 图源:马鞍山文旅
作为李白终老之地——诗城马鞍山的市民,我常用网名“诗城人 白”,看到“长安客·李”的文字格外亲切,或许是李白文化这根“魂”牵起的“线”。在我看来,“长安客·李”不仅是让人感动的网民,更像一个李白文化符号,代表着无数仰慕、传承李白精神的人。
于是,寻找“长安客·李”的念头油然而生,因为他替许多人圆了“让诗仙从西安再游当涂”的夙愿,也想当面和他说说李白与马鞍山的故事,更期盼更多“长安客·李”来马鞍山,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浪漫之约。
一
当“长安客·李”把西安稠酒洒向当涂李白墓的黄土时,那酒里盛着的不仅是长安的月光,更是今人对诗仙的惦念。而马鞍山,早已用“游踪”“诗歌”“节日”,搭建起今人对话李白的桥梁。
李白之游踪:32个“诗仙打卡点”等你来寻。据考证,马鞍山共有22处李白游所与遗迹、10处纪念胜迹,大多集聚国家5A级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这里有李白的“长眠地”——青山景区的李白墓园,公元762年李白病逝当涂后,后人遵其遗愿将他迁葬于此,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也有传说中他“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采石矶,景区内的太白楼、李白祠、太白堂,是全国最大的纪念李白建筑群。太白楼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美誉,不仅是马鞍山人安顿李白的心灵归所,更是历朝文人雅士凭吊李白、抒情吟啸之地,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楼一阁”。
▲ 捉月台 资料图
为了让游客高效寻迹,马鞍山特意设计了“李白文化寻踪线”。今年国庆期间,“跟着诗仙游诗城”精品旅游线还火上央视,串联起采石矶、太白楼、李白墓园等核心景点,让游客在欣赏山水时,深度感受“李白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白之诗歌:从“青春绝唱”到“人生绝笔”。李白一生7次游历马鞍山,留下歌咏马鞍山的诗文60余篇,其中两篇堪称“两绝”。一篇是他的“青春绝唱”《望天门山》:公元725年,青年李白仗剑远游,行至天门山时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让马鞍山这一万里长江的“结穴处”名声大振。此诗是李白第一首歌咏马鞍山、歌咏安徽的诗歌,也是他登上盛唐诗坛的第一首标志性作品。另一篇是他的“人生绝笔”《临路歌》:公元762年,病重的李白在当涂写下这首诗,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自喻,亦被视为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
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被业内人士誉为“李白文化研究发祥地”。公元762年,时任当涂县令李阳冰编辑的《草堂集》,为后人研究李白文化奠定基础。秘书处设在马鞍山的中国李白研究会,更是全国唯一设在地级市的国家级学会。
李白之节日:36年不间断的诗歌盛会。若重阳节前后来到马鞍山,大概率能赶上“诗歌的盛会,市民的节日”——李白诗歌节。这场始于1989年的盛会,至今已连续举办36届,是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诗歌文化活动之一。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节日期间,国内外喜爱吟诗、写诗的文人齐聚于此,拜谒诗仙、吟诵经典,诗歌文艺表演、诗书画展览、群众诗歌诵读等活动轮番上演,可以让人沉浸式体验李白文化。即使不在节日里,漫步诗城也能随处遇见“李白”:“太白大道”“青莲路”藏着城市记忆,非遗“太白宴”“纱帽洲”承载文化底蕴,口袋公园“马小白”(马鞍山的马,小而美的小,李太白和白菜心的白)更让李白文化融入日常。
▲ 第36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 资料图
二
我们寻找“长安客·李”,更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最动人的叩问方式。他戳破了“快餐式文化消费”的泡沫,用一瓶稠酒、一次奔赴告诉我们:李白诗句里坚韧与浪漫、乐观与自信,需要站在诗人长眠之地,才能触摸到灵魂的震颤。
就像“长安客·李”所说,“归来后再读李白诗,每一个字都有了温度”。这种温度,是亲身抵达后的共情,也是精神共鸣后的炽热。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要不要像他一样,卸下对“形式”的堆砌,真正走到李白曾驻足的土地上,来一场与诗仙的“线下约会”?
长安客·李,你在哪里?或许在西安的稠酒坊里,或许在当涂的李白墓前,或许在计划已久的旅途中,更在每一个渴望触摸李白文化脉搏的心灵深处。
▲ 李白纪念馆举行“共敬李白一杯酒”活动 图源:长江采石矶公众号
10月11日,马鞍山文旅已向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李白的粉丝”——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发出诚挚的邀请。作为“诗城人白”,在这里也热切期盼更多“长安客·李”来到诗城马鞍山:
在采石矶头诵《夜泊牛渚怀古》,望“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月;在长江岸边吟《横江词六首》,探“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之险;在姑溪河畔咏《姑孰十咏》,感“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之怀;在横望山巅歌《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赏“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之景……让每一次驻足、每一句诵读,都成为与诗仙的温柔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