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已圆满完成三期内容放送,正式落下帷幕。这场以民歌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盛宴,深度扎根山西晋中左权、运城河津两地,将舞台搭建在太行山下、清漳河畔与黄河岸边,邀约优秀歌手、民歌传承人倾情演绎,涵盖40余首经典民歌与创新作品。节目既留存了传统民歌的原生韵味,又通过多元形式赋予其时代活力,更是以音乐为桥梁串联地域文旅与文化记忆,为传统民歌的当代传承写下生动注脚。截至10月20日12时,节目第一期综合频道首播收视率达上星频道同时段排名第一。全网阅读量16亿,视频累计播放量超3500万,收获广大观众喜爱。
放歌于山水之间:让自然与人文共筑民歌舞台
山水是民歌的诞生之地,也是最契合的演绎舞台。《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打破传统演播厅的局限,将舞台完全融入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中,让每一首民歌都能在原生环境里释放最本真的魅力,也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沉浸式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
左权的舞台自带太行风情与田园诗意。桐峪1941小镇的实景舞台依托于红色历史底蕴,与歌中的家国情怀相得益彰;西安村清漳河畔的稻田舞台更具野趣,金黄色稻田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也让歌声中多了一份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气息。与之相比,河津的舞台则尽显黄河的雄浑气魄,沿黄旅游路的浪漫沙滩上,奔腾的河水成为天然的背景音,与民歌的豪迈曲调相互呼应,勾勒出一幅歌声伴黄河,豪情满山川的壮阔画卷。有趣的是,专家在解读过程中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解读席,而是有意识地融入于山水场景当中。在太行山下、黄河岸边,田青、李月红等专家随性开讲,将民歌知识与眼前的自然景观、地域特色相结合,让解读的内容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主持人的串联,更是让山水间的人文历史鲜活起来。马跃在左权十字岭的苍松翠柏间,深情讲述左权将军为掩护总部转移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字句间满是敬意,让红色记忆与民歌中的家国情怀相互激荡,唤起观众对英雄的缅怀;管彤站在黄河大梯子崖的北魏古道上,细数这里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千年过往,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黄河的千古佳话,到卜子夏在此讲学、司马迁耕牧的人文典故,再到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诗句描绘,每一段历史都随黄河涛声娓娓道来。而黄河的浩荡奔流、悬崖的坚毅矗立,也早已融入河津人的血脉,成为当地文化最深沉的底色,也为民歌延伸出厚重的文化底蕴。
能够将山水舞台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以及民歌内核深度绑定,确实是《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的又一创新之处。在左权的太行山下理解民歌的质朴与赤诚,在河津的黄河岸边感受民歌的雄浑与厚重,加之专家解读与主持人串联,都让这种绑定有了可供品读的深度,也让观众在听歌的同时,读懂了山水里的文化和历史中的传承。
多元创新破圈,让民歌触达全民喜爱
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从多个维度突破传统民歌的呈现边界,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旋律中找到情感共鸣,实现民歌的破圈传播。
在文化传承维度,节目以民歌为媒介串起古今文脉,张尕怂演绎的《有所思》不仅让西北花儿的高亢与苏州评弹的婉转形成对话,更嵌入汉乐府《凤求凰》《白头吟》及《古诗十九首》的经典词句,让千年前的诗词与当代民歌相融相生;创作歌曲《河津谣》以北京小曲为基底,歌词融入大禹治水、卜子夏讲学等当地历史典故,将千年人文底蕴浓缩于旋律之中,让观众在传唱间读懂文脉延续。
盛典多首曲目以细腻笔触勾勒家乡美景,让地域风光随歌声被更多人看见。《太湖美》用婉转曲调描绘江南水乡的灵动,《人说山西好风光》以豪迈旋律展现三晋大地的壮阔,《谁不说俺家乡好》借悠扬唱腔传递孟良崮的生态之美,《土尔扈特的故乡》则以苍茫曲调勾勒草原的辽阔;为在河津演唱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更是将黄河的雄浑与当地地理特色结合,搭配黄河岸边的实景舞台,让黄河文化重镇的风貌直观呈现在观众眼前。
节目推动古老非遗技艺碰撞出新火花。《蝉歌》创新性将侗族大歌与蒙古族呼麦两项世界级非遗结合,侗族大歌的澄澈多声部与呼麦的厚重低音共鸣相互映衬,尽显中华非遗的多元一体。
节目打破地域与风格壁垒,以形式混搭让民歌焕发全新活力。摇滚与河南民歌碰撞的《王大娘钉缸》,在展现钉缸调的基础上,加入电吉他与架子鼓的激昂节奏,充满热血张力;陕北说书与陕北民歌结合的新编《赶牲灵》,以“弹唱讲说”搭配三弦伴奏,尽显陕北文化特色,既展现历史情感,又符合当代审美,吸引年轻观众关注。
用民歌唱出天南海北的相思与爱情,勾勒多元情感画卷。《绣荷包》组曲串联山西、江苏、山东、云南四地版本,同一母题在不同地域绽放别样魅力;江南《杨柳青》的柔情蜜意、江苏《采红菱》的劳动默契、苗族民歌《趁她好时光》的青春热情,以及河北《哥走山梁妹走坡》中“摆摆手便懂彼此”的默契,都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旋律中找到各自的情感共鸣,实现了跨年龄层的情感传递。此外,具身智能“灵心巧手机器人”在舞台上多次亮相,与音雄联盟合唱团合作演绎了山西民歌《打酸枣》。当机械指尖弹出的民间旋律与人类情感表达形成某种奇妙的呼应感,不仅让年轻一代对这一“科技+文化”的艺术创新形态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以一种“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的融合传播理念,为民歌的传承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文旅深度赋能,让左权、河津的山水与文化走向全国
借助《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的镜头,作为节目重要录制地的山西晋中左权县与运城河津,都将当地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特色物产全方位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当民歌成为两地文旅推广的有声名片,也就实现了“以歌促旅、以旅兴文”的良性循环。
左权的舞台搭建在太行山下、清漳河畔,实景录制让民歌与山水深度交融。在左权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的表演中,石占明、张红丽与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在左权县龙泉国家森林公园开唱,镜头掠过巍峨太行、清澈清漳河与葱郁林海,歌声婉转与山水灵动相互映衬,“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与山间美景形成视听双重冲击,让观众直观感受左权的生态之美。河津则通过多首特色曲目传递地域文化:以河津非遗“河津小曲”旋律为基础创作的《花花菜》,经交响乐团编配后,将民间小调的生活气息与交响乐的艺术气势相结合,有效拓宽了地方非遗的传播路径与展示平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结合实景,凸显黄河文化特色。此外,讲述左权抗战历史的歌舞剧《太行奶娘》选段《太行娘亲》,以民歌为载体传递红色文化,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文化纽带。
新编山西民歌《夸土产》以说唱形式盘点山西的特色物产,“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榆次的城”“黑山羊肉细又嫩、连翘种植还加工、有机杂粮成网红”等歌词足够新鲜有趣,再搭配轻快的旋律和节奏,更加生动地带出左权的农产品与特色美食。这些物产既是左权的经济支柱,也是当地生活的缩影。能够用一首形式新颖、创意十足的歌曲盘点当地的丰富物产,既很好地展现了新时代左权的发展面貌,也给文旅宣传增加了更多的味觉记忆点,为当地物产销售的渠道拓宽提供助力。
《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以民歌为纽带,串联起太行山下左权与黄河岸边河津的地域文旅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与全民情感共鸣,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山水与歌声交相辉映的艺术盛宴。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民歌扎根山水肌理、贴近生活本真、拥抱时代创新,便能跨越时空阻隔,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人与集体、地域与全国的文化桥梁,让中华文脉在悠扬旋律中代代相传,更让世界通过民歌读懂中国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