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一届北京市广播影视春燕奖评选表彰发布会将于10月27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作为聚焦北京广播影视与网络视听行业的重要活动,此次评选涵盖纪录片(含电视和网络)等八大类别,其中《紫禁城》《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多部作品已入选纪录片类别拟推荐获奖名单,更多作品也将在此次活动上正式发布。“春燕奖”既是对行业优秀作品的集中检阅,也为观察行业生态提供了重要窗口。作为纪录片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所所长、中国广电联合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捷,近日围绕纪录片创作分享了他的体会与思考。
以真实为内核 记录时代与生活
谈及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赵捷强调“真实”二字。“纪录片有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真实,它反映时代生活,反映时代价值,也反映此时此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相较于其他影视创作,纪录片更需要扎根现实,用镜头捕捉社会进程中的变化,呈现老百姓的日常状态——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还是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与未来影响,都需要以真实为基础去诉说。
赵捷认为,好的纪录片总能与生活同频。像《黄河安澜》《紫禁城》《一路百年》这些广为人知的作品,正是因为抓住了真实的时代脉络与大众关切,才收获了电视端的高收视、网络上的高点击率,更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纪录片不是脱离生活的创作,它要反映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要让观众在里面看到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人”。
政策凝聚合力 创作沃土滋养佳作
在谈到纪录片行业的发展环境时,赵捷认为,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为行业注入了重要动能。他表示,北京市广电局推出的《关于支持北京纪录片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京九条”),从机制创新、管理引导、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九条具体措施,系统推动纪录片产业提质升级。该政策不仅激发了本地制作机构与创作者的积极性,还吸引了中央国家机关的制作机构主动参与,甚至让全国各地的纪录片团队都主动关注,愿意加入到北京的创作队伍中。
“这种双向奔赴的氛围特别好”,赵捷表示,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支持,更在于搭建了一个聚合资源的平台,让不同背景的创作者能聚焦同一方向,催生出更多优质作品。从春燕奖纪录片专项的入围作品中就能明显感受到,这样的创作生态下,好作品的涌现变得更加常态化,也推动着纪录片在拍摄技巧、剪辑手法、音效处理等制作层面不断进步。
精准对接受众 聚焦青年需求
在赵捷眼中,当下的纪录片精品,除了要满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基础要求,更重要的是“贴近受众”——尤其是要读懂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是未来,做年轻人喜欢看的作品,是纪录片要遵循的一大原则”,他解释道,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通过网络、手机等终端获取信息、观看作品,他们关注的话题、接受的表达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纪录片创作者需要主动去理解这些需求。
赵捷进一步表示,无论是讲述中国故事、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历程,都要落到“能影响年轻人”上。“创作者不能只想着传递自己的创作理想,还要考虑受众关心什么”,他认为,只有让作品的话题与年轻人的关注度契合,把对时代、社会、世界格局的思考融入其中,才能真正与年轻群体产生深度共鸣,让纪录片的价值通过年轻人传递得更远。
沉心观察时代 蓄力创作成长
作为从行业一线走过的从业者,赵捷对青年纪录片人的成长尤为关注,也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首先是“沉下心”。“沉下心来冷静地观察和思索,感悟这个时代的变化”,他提醒年轻人,不要只沉浸在网络和电子终端里,要多读书、多积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大内心,“文化自信不是口号,它来自对‘来路’的了解,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晰地走向未来”。
其次要有“大格局”。“现在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眼观八方,才能在变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赵捷说。
最后,他强调“思考后的表达”。创作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把观察到的、感悟到的内容,经过深度思考后转化为镜头语言,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创作者的价值,也更有力量。
在赵捷看来,纪录片的发展始终与时代、与人民紧密相连。未来,既需要继续夯实“真实”的内核,也需要不断贴近受众需求、优化创作生态,更需要年轻创作者接力传承。而像春燕奖这样的平台,不仅是对优秀作品的认可,更是对行业方向的指引,能推动更多人投身纪录片创作,为观众带来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好作品。(曾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