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一届北京市广播影视春燕奖(以下简称“春燕奖”)获奖名单即将于10月27日揭晓,纪录片(含电视和网络)作为重要评选类别之一,此次有《中国医生》《黄河安澜》《一路百年》《紫禁城》等一批优秀作品入围拟推荐获奖和备选提名名单。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视听艺术评论家专委会副主任杨乘虎接受了媒体采访,从技术赋能、文化彰显、生态构建、精品导向四大维度,解读了春燕奖对纪录片创作的引领作用。
技术赋能:拥抱守正创新,激活纪实创作新可能
杨乘虎表示,技术是影视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新兴技术绝非传统工艺的对立面,而是“发现真实、表现真实、传播真实”的利器。春燕奖将AI修复、超高清拍摄、虚拟制作等前沿技术应用纳入考量,以《黄河安澜》为典型代表的作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修复历史影像中的噪波与划痕,让模糊的史料重焕清晰,既保留了历史真实的珍贵性,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技术正向应用的典范。
他强调,春燕奖的价值不仅在于表彰已完成的技术实践,更在于通过奖项树立行业标杆。北京市广电局敏锐捕捉AI、超高清等趋势性技术,通过春燕奖结合“以奖促创”的模式,与“北京大视听”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深度契合。
文化彰显:立足首都沃土,讲好北京故事与中国精神
杨乘虎认为,北京是兼具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多元文化载体,在中国能找到的纪录片题材,北京都有。第一届春燕奖纪录片(含电视和网络)类拟推荐获奖和备选提名作品精准把握了北京的城市文化定位,生动诠释了“首都风范”与“中国精神”的深层联结。
从以1路公交车串联长安街百年变迁的《一路百年》,再到记录青少年成长、折射社会现实的《真实生长》,这些作品既扎根北京街巷胡同的“人间烟火”,又呼应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杨乘虎特别提到,这些作品的涌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通过“北京大视听”政策,让分散的创作力量形成“集群效应”。让“北京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切片。
生态构建:完善扶持体系,打造视听产业发展新生态
杨乘虎表示,一部纪录片精品的诞生,既是团队厚积薄发的结果,更离不开外部创作生态的滋养。第一届北京市广播影视春燕奖是“北京大视听”政策扶持体系的重要部分,通过“评价推优、题材规划、资源整合”的组合拳,北京市广电局为北京视听产业搭建了“从创作到传播、从人才到作品”的完整生态链。
一方面,春燕奖通过明确的评选标准,为创作者提供了清晰的创作导向,避免了题材同质化、内容浅表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北京市广电局依托“北京大视听”的政策优势,让更多“在路上”的创作者看到希望。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让“北京大视听”的产业生态更具活力与韧性。
精品导向:锚定“三性统一”,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谈及春燕奖对“精品创作”的推动,杨乘虎提出“时代精神、社会认知、人文情怀”的“三性统一”标准。他认为,春燕奖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通过奖项厘清“数量与质量”“叫座与叫好”的关系。诸如《黄河安澜》承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时代命题,体现“时代精神”;《中国医生》聚焦医护群体真实生存境况,构建观众对医疗行业的“社会认知”;《真实生长》记录青少年的成长困惑,传递“人文情怀”。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精品,离不开北京市广电局的精准发力,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具象化,让创作者明确“精品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现实、服务人民的创作结晶”。
杨乘虎表示,相信在北京市广电局的引领下,未来必将有更多扎根北京、映照时代、打动人心的视听精品涌现,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劲的“视听力量”。(雷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