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一届北京市广播影视春燕奖评选表彰发布会将于2025年10月27日在京启幕。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围绕春燕奖动画片(含电视和网络)类拟推荐获奖和备选提名作品,对动画精品创作的赋能价值、“北京大视听”政策的落地成效以及京味动画的创新表达与产业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分享了深度见解。
树高质量标识,春燕奖成政策落地“重要抓手”
谈及“北京大视听”与春燕奖的关系,马黎表示,“北京大视听”是北京视听创作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一个非常好的品牌。春燕奖是“北京大视听”政策的一个具体措施。北京市广电局对动画产业的重视,体现在政策设计的“全维度覆盖”与“精准性落地”上。北京出台的相关文件,关注到动画的原创、动画的制作、动画的宣发乃至技术的应用,同时关注了人才的培育。这些都是一个行业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本就拥有人才、技术、金融等天然优势,而政策的“催化作用”,则让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为北京整个动画行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好的催生作用。
平衡思想、艺术与技术,锚定动画精品标准
春燕奖动画片(含电视和网络)类拟推荐获奖和备选提名作品的“多元化”,是马黎尤为认可的亮点——既有深耕传统文化的《锡兰王子东行记》,也有关照现实生活的《李林克的小馆儿》;既有面向少儿的《宠物旅店》,也有创新神话表达的《有兽焉》。这种多元化背后,正是春燕奖对“优秀动画”标准的清晰界定:平衡思想深度、艺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既要“寓教于乐”,也要“关照内心”。
马黎认为,优秀的动画作品,一定是在价值引领、审美趣味,以及能够关照人们内心这些方面,都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动画的独特优势在于表达方式丰富、易被观众接受,因此春燕奖在引导创作时,始终将“精神内涵”与“价值内涵”放在首位,比如《李林克的小馆儿》,通过一个胡同里的小餐厅,人们来来往往、情感起起伏伏,既有关照当下的烟火气,也有精神追求的治愈感,这种“小切口讲大道理”的创作,正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小切口承载大文化,北京特色转化为普遍共鸣
作为“京味动画”的见证者与推动者,马黎对北京动画如何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普遍共鸣”有深刻理解。北京动画的特点很鲜明:传统文化韵味足,选题是小切口,能讲述有趣的故事、揭示大道理,技术应用敢为人先,制作精良,而且“京味”浓厚。“京味”不是“北京话+老胡同”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挖掘背后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内核不分地域、不分年龄,自然能引发普遍共鸣。春燕奖与“北京大视听”政策的发力点,正是让“京味”不再是狭隘的地域符号,而是能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共通情感的载体。
汇聚资源,全流程赋能产业生态
马黎认为,春燕奖不仅是“评奖项”,更是“育生态”,它关注动画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孵化的剧本支持,到中期制作的技术指导,再到后期的宣发推广,甚至人才的培养,都体现了全流程的支持。这种支持,助力北京动画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春燕奖是“北京大视听”政策的具体落地,也是北京动画产业的“风向标”。在北京市广电局的引领下,它会持续关注原创、关注技术、关注人才,让北京动画既扎根传统文化,又拥抱时代创新,既服务国内观众,又走向国际舞台。(曾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