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风虐,残阳泣血,幽燕安史乱起,胡尘直扑汉阙,谁能挽山河碎?”伴着西北风情浓郁的主题曲调徐徐响起,多媒体影像带领观众穿越回风雨飘摇、狼烟四起的唐朝中期。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大幕开启,方寸之间气势磅礴,由长靠武生们饰演的十六郡守拳架如山、虎虎生风,身为盟主的平原太守颜真卿千钧在肩、昂首挺立,一句“真壮士补天裂”唱出赤诚初心。
9月17日至21日,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首轮演出圆满成功。本剧集结了编剧蔡赴朝,唱腔设计、作曲朱绍玉,导演李卓群,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造型设计蓝玲,灯光设计唐铭,多媒体设计张松等一线艺术家组成的强大创作阵容。
“冷热交融” 扣人心弦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是中国历史上人品、官品与书品俱佳的典范。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以颜真卿的壮烈人生为核心,在唐中期治乱兴替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歃血”“兵援”“报捷”“遭陷”“祭侄”“受命”“被囚”“传书”“就义”九个环环相扣的场次,塑造颜真卿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演绎他中晚年最跌宕起伏、最见风骨的故事。“如何刻画这位炳著史册的勇者、尊者、智者、仁者?”李卓群认为,剧中角色行当、唱念铺排、冷热场布局、场面设置等,非常清晰、精到地提供了二度创作的方向。

全剧将“冷场”与“热场”巧妙地交替、对比和衔接,恰如其分地调控演出节奏、调节观赏情绪,引领观众在150分钟内沉浸式感受颜真卿46岁至76岁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第一场“歃血”,颜真卿战袍题诗,率众歃血盟天、力保社稷,令人血脉偾张;第二场“兵援”,颜真卿行前以钢刀明志,妻子韦夫人取三尺白绫示节,令人柔肠百结。编剧与导演通过前两场戏,让颜真卿畅快淋漓地抒发了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的宏愿,也为后续剧情做了铺垫。
第三场“报捷”,颜军将士与叛军激战正酣,“火攻阿史那”的做打场面炽烈火爆,“旋子”“坎身”“摔叉”等技巧展现出武花脸演员扎实的功底。第四场“遭陷”,舞台氛围由喋血沙场转为歌舞升平。4名文丑演员出人意料地从乐池中走出并欢快地跳起托盘舞,仙乐飘飘,朝臣宴饮,水袖翩跹。安史之乱平定,颜真卿上书劝诫杜绝享乐之风反遭诬陷,被贬离京。第五场“祭侄”,一派茂林修竹、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呈现眼前,观众方才共情忠良遭陷的悲愤得以些许舒缓。几畦青蔬绿后院,竹下篱边鸡鸭欢。饰演丫鬟的演员赶鸡时灵巧的手势、灵活的身段、灵动的眼神,充分展现京剧无实物表演的魅力。正当颜真卿与夫人憧憬闲适的归隐生活时却遭晴天霹雳,迎回兄长与侄儿的遗骨。颜真卿泣书《祭侄文稿》笔走龙蛇,将剧情推向一个高潮,达到“冷热交融”的境界。此后,宣旨太监从侧幕走出,面向观众用京白说道:“看见了吧,震烁千古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就是这么蘸着血泪写出来的。”这种演员暂时脱离角色,以“说书人”身份直接向台下传递信息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留下了回味和深思的空间,实现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推崇的“间离效果”。
全剧张弛有度、层次分明,遵循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阳”平衡之道。“热场”恢弘、喧腾,“冷场”宁谧、深邃,剧情发展、人物动机和角色性格牵动着观众的呼吸和心跳。
文以载道 戏以曲传
“全剧文本本身即是守正和创新的典范,每一个字的推敲,每一个标点的留白,都是有节奏和深意的,为‘戏以曲传’,打下了坚实基础。”李卓群说,本剧音乐创作以唐时长安为主要叙事背景,展示了一幅大唐时期的音乐版图,并将其用戏曲的语汇予以表达,努力做到“创新不露痕迹”。剧中的 “西风虐”“悲风戚”“英风烈”主题曲调借鉴了陕西地方音调和秦腔元素,雄浑、辽阔的音乐为铺陈剧情和烘托颜真卿以身许国的伟岸形象锦上添花,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仅二十余人的乐队,配器设计巧妙,运用特色鲜明的民族乐器,如管子、笛子、唢呐、古筝、琵琶、二胡等,同时加入西洋乐器合成器与贝斯,进一步丰富音乐层次。”朱绍玉提到,《颜真卿》的音乐创作本质是“旧里有新”。剧组特意安排了A、B、C三组不同流派的演员阵容,唱流派、行己腔,实现“一人一韵、一曲多味”的效果。唱段创作既遵循传统板式,又与剧情血脉相连、与角色相得益彰。其中,颜真卿受困龙兴寺时的反二黄“天苍苍云茫茫瑟瑟残阳”唱段长达30多句,为全剧的核心唱段之一。王倩儿的二黄原板“国仇家恨”唱段、韦夫人在乡下打理菜园时的唱腔,亦值得广大戏迷细品、学唱。
中式美学 如梦如幻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宗白华曾言:“所谓美,就是‘如画’和‘逼真’。中国戏曲就是既逼真又如画的。”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的舞台美术气韵生动、气象万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兵戎相见的战场、吹角连营的军帐、庄严肃穆的朝堂、暮鼓晨钟的禅庙、幽静恬淡的庭院、墨香氤氲的书房等场景中。舞台视觉创作将中国传统“三面戏台”与近现代“镜框舞台”进行有机融合,在乐池前延伸出一弯弧形表演区,吴节与大太监鱼国恩蓄意构陷、王倩儿受命传书拜别颜真卿的段落均在此区域展开,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人物情感的冲击力。提取自传统戏曲的“帐杆”元素在剧中得以妙用,时而呈现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林,时而变幻为“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刀剑、“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毛笔、“遗形入无穷”的天梯。全剧无暗场,采用明检场,让观众感觉一气呵成,人随景移,移步换景。
“报捷”一场,舞台左右分设两案,将忠奸形成鲜明对比;“祭侄”一场,“头盔”可引申为颜真卿的壮志、颜杲卿与颜季明的忠魂、颜府三十余烈骨、颜军将士的雄心、金戈铁马的疆场;天幕全文呈现《祭侄文稿》,血红色的灯光笼罩下,舞台上弥漫着“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激荡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北京京剧院奚派老生名家张建峰在饰演颜真卿时运用了一些文武老生的技法,来展现其文韬武略、清正健劲。张建峰的恩师是著名书法家、京剧艺术家欧阳中石,长达20多年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书坛巨擘”颜真卿的理解更加深刻。“颜鲁公不仅是一个书法家,我希望能够将其一生的沧海横流呈现在戏曲舞台上。”张建峰说。
此外,王倩儿与韦夫人两位女性形象为全剧增添了亮点。“在扮演歃血盟誓的王倩儿时,我借鉴了刀马旦的技巧,融入了一些比较刚性的动作。”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名家窦晓璇说,后来王倩儿成为了李希烈的夫人,但其拳拳报国心始终如一;在塑造这一阶段的人物时,我更多地运用了青衣本行当的表现手法。“一把钢尺热血性,三尺白绫冰雪心。”饰演韦夫人的北京京剧院李派老旦名家翟墨认为,韦夫人与颜真卿心灵默契、精神共鸣,生死相依、伉俪情深。“兵援”一场中的韦夫人临危不惧、忠贞不渝;随夫外贬十年间,她料理家务、呵护家园,虽心怀回乡安享晚年之夙愿,却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为报国再度赴汤蹈火。这位深明大义的贤妻良母,为离乱岁月注入了温情与希望。
书剑忠魂 气韵流芳
“英风烈,气贯虹霓。自古时穷节乃见,从来直臣挽国危。”纵观全剧,颜真卿是永葆为国为民初心的贤臣、诤臣,亦是血肉丰满、情深义重的丈夫、叔父。著名书法家、京剧票友淳一观剧后谈道:“‘祭侄’一场让人百感交集。我认为《祭侄文稿》的书法已经超越了技法的范畴,笔和纸是颜真卿强烈情感的寄托,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悲痛和愤恨。尤其是当他写到‘父陷子死’时,情绪已经失控,仿佛眼泪已湿沁了纸张。书法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技法娴熟之后做到‘人书合一’。饰演颜真卿的演员很细腻地演绎了这段情节,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说:“全剧将颜真卿中晚年的重大事件巧妙串联,内在逻辑完整、故事讲述顺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凭时代变迁,都需要有像颜真卿一样精忠报国的志士仁人。令人欣慰的是,《颜真卿》也体现了北京京剧院的人才队伍培养与艺术代际传承,希望未来能创作出更多守正创新的精品剧目。”
剧中刻画的颜真卿劝课农桑、扛起锄头的形象深入人心。远庙堂忧国事忠贞不变,处江湖将百姓记挂心间,那份“让出几分功劳去,多得一人保大唐”的胸襟与气节穿越时空,深深感召、激励着后世。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以历史人物为载体,用更贴近现代审美的表达方式,吸引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剧场,让传统戏曲“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宗晓畅)
